村庄往事单县徐寨镇丁楼村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359028.html

编辑/朱秋霞

丁楼行政村下辖丁楼1个自然村。年成立丁楼初级社,年与齐庄、商楼、岳刘庄、时集等五个村联合组成郭村庙高级社,年9月公社化时,属郭村庙大队,年成立丁楼大队,年3月体制调整,丁楼大队变更为丁楼行政村,并成立丁楼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村名由来清光绪十一年(年),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建有楼房,故名丁楼。

另一说:清朝康熙五年(年)丁氏在此定居建村,村名丁楼。

村庄变迁

工分制人民公社时期,一个村为一个生产大队,再划分出几个生产小队。丁楼村分了5个小生产队。每天早晨、上午、下午,生产队长都安排社员干农活,晚上,由记工员按出工时间或劳动量记工分,逐月累计,最后由生产队会计核算,按所得工分进行分粮、分钱。一个生产队里的社员工分不一样,也不固定,以集体评议的方式决定工分标准。

评议的依据,主要看每人在劳动中的长期表现和现实劳动量,其次,还要看性别、年龄、劳动能力等方面,最后,生产队长全面衡量,评定下每个社员的工分。评工分的方法是,男劳力最高的是6分,女劳力最高评5分,上了年纪或劳动能力弱的男劳力评5.5分,学生一般从4分到5.3分。

当时工分还会出现负分值,就是出一天工,不仅不挣工分,还要返还生产队一部分,出工越多欠生产队的也就越多。“负日值”产生的原因是生产队土地贫瘠,农业收入太低,分了社员粮食、支付大队干部、民办教师的报酬等费用后收不抵支,那只好把赤字和工分挂钩。

由于集体大锅饭,队里分红低、收入少,农民负担重,吃不饱穿不好,社员劳动积极性低落,有的社员在劳动时出工不出力,拄着锄头当拐杖,眼巴巴地盼着太阳早点下山,早些收工。

年,丁楼村实行了分田到户,村民的干劲很足,粮食亩产量逐年提高,家家户户吃喝不愁了,有的村民搞起来了副业,养殖青山羊、猪、鸡等,有的村民发展塑料大棚,种上了各种各样时令蔬菜,在早春和晚秋淡季供应鲜嫩蔬菜,每年比之前收入增加不少。

由于家庭年收入的增加,村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土房变成了砖瓦房,有的还住上了楼房,房间内的家电设备也应有尽有,冰箱、电视、沙发、空调等也都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生活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鸡鱼肉蛋成了餐桌上的常见菜,真正过上了富裕生活。

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规划下,丁楼村两委大力推进本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截至目前,全村街道水泥路全覆盖,路灯、光网、水网等配套设施也都完善到位,新建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党员活动室等文化休闲场所,夜晚,在明亮的路灯照耀下,村民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扭秧歌,欢快的笑声传向远方。

资料收集:丁继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8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