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遗址上遗存的石碑部件遗存的吴家祠堂一角
芳桂集村地处单县北部,徐寨镇所辖,与济宁市金乡县毗邻。
芳桂集史名方桂集,因坐落名刹方桂寺而享有盛名。立村于明弘治十四年(年),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方桂集易名芳桂集,“方”与“芳”的演变颇有人文气息。传说,清末秀才吴智厚提出“方”之上加“草字头”为“芳”,意为桂花芳香、流芳百世,由此延续至今。
乾隆年间,单县建制“五方七十三保”,芳桂集即是其中的“芳桂保”。芳桂集曾地处单县十里铺与三十里铺之中,可谓“二十里铺”。清朝之前,驿马大道纵贯村落,南连归德府(今商丘),北抵济宁州(今济宁),芳桂集既是交通要塞,也是商业贸易中心和军事战略重地。
一直以来,方桂寺遗址被村民惯称为“花园”。传说,方桂寺占地8亩多,方形建筑轮廓,院内桂树成林,花开时节,芳香弥漫,沁人心脾。方桂寺香火缭绕,钟声悠远,闻名遐迩,兴盛余年,至清末民初败落。残垣断壁直至解放初期消失殆尽,而寺碑在“文革”期间遭到损毁。
与寺碑同时被破坏的还有吴氏功德牌坊。据悉,此牌坊位于现在的芳桂集村的中南部,立于乾隆年间,为享有“牌坊城”之称的单县史上百座牌坊中唯一旌表官员功德的石坊。目前,该牌坊刻有“圣旨”字样的部件珍存于单县博物馆,其价值不可估量。
历史上,芳桂集村才俊辈出,有记载的就有数十人。《吴氏族谱》记载,吴克明是芳桂集村人,清乾隆时期的冀州五品官员,其为政清廉,深得百姓拥戴。乾隆皇上为褒奖其品德、功绩,旨意立坊树传,后世传颂。
咸丰年间,芳桂集村人石念洪,官至归德府府尹,其廉洁为民,不屈权贵,地方污吏指使地痞盗其官印,迫使石念洪含恨吞金自杀。石念洪留下一世清明和故土的破屋老宅,至今仍被后人称颂。
吴立本是芳桂集人,年考入聊城师范学校,并加入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吴立本被党组织派回家乡组建了单县城北第一个党支部,即中共芳桂集党支部,并担任书记,相继发展了吴逢轩、鹿世贞、卢绍善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年,湖西抗日政府在芳桂集成立芳桂区,年改设为第十一区,下辖46个编村,芳桂集成为区党政军驻地,也是湖西抗日根据地。当时的吴家祠堂、方桂寺、关帝庙、洛城河桥等都是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和情报传递地点。
年2月,日军第二次侵占单县城,在芳桂集安设了据点,驻扎伪军余人。今日的芳桂集村东边的蒜田,被村民们称为方城,即是日军据点。方形城四角各有一个炮楼,其中有一口硕大水井,专供“城内”驻军饮用。目前,该水井依然存在,此外,村内还有七口水井遗址,均早于“方城井”,可见芳桂集曾经的繁华。
年7月,地主还乡团尾随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对湖西革命干部和群众进行疯狂阶级报复。芳桂集村农救会长吴提厚被捕,刽子手把他的腿肚子豁开,灌进辣椒水、石灰水,又将其四肢钉在墙上,剥皮挖眼,吴提厚至死不屈,惨烈牺牲。
国民党来了,芳桂集百姓纷纷逃难,坚壁清野;共产党来了,芳桂集百姓把家里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淮海战役中,芳桂集百姓加入支前大军,做军鞋、运粮食、抬担架,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芳桂集村的共产党员们继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模范带领全村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时代文明建设,赓续讲述“桂花芳香的故事”……
来源:牡丹晚报文/图通讯员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