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拜帖贺大蜡书画探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http://www.jk100f.com/m/

左:西晋《贺大蜡》纸质名帖

(楼兰古城遗址出土)

右:西晋《贺蜡》木简名帖

(楼兰古城遗址出土)

“贺大蜡”是西晋拜帖上的贺词,写在拜帖的上端,中间空,下面署名“弟子宋政再拜”。这件纸质拜帖,出土于罗布泊荒漠的楼兰古城遗址。19世纪末叶以来,古楼兰相继出土了一批魏晋文书,大多是残纸断简,当年的废弃物,今天却是难得的魏晋墨书真迹。

汉代书写用简牍,写拜帖也是如此。宋政的拜帖用纸写,却仿木简的形制,裁成长条形。古楼兰简纸文书中,宋政的名字还见于另外两件文书,姓名前都冠有“从史位”,侯灿、陈代欣编撰的《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解释为“无固定职事的小吏”。

这个“从史位”,《西狭颂》(刻于甘肃成县栈道崖壁)十二人题名中也能见到,其中第十人的题名是: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下辨是仇靖(字汉德)的籍贯,他承担“书文”之事,排名靠后,可见“从史位”属于小吏。

楼兰出土的文书里,还有一件写在木简上的贺蜡拜帖,上端残损,唯余“蜡”字,也是中间空,下面双行,正中署“弟子新(?)珍再拜”,左边仅写“贺”字。

这两件贺蜡拜帖,显示了“蜡节”时的人情交往,可以看作现存最早的节日贺卡。两件拜帖都用隶书体书写,却带有浓郁的楷书笔意。

晋朝以隶书为古体,用隶书写拜帖更能表示恭敬。宋政、新(?)珍自称“弟子”,所拜自是长者尊者,文字书写当然不能潦草马虎。

具写贺礼的拜帖习俗,秦朝已经存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吕公避仇,从山东单县迁居东邻的沛县(今属江苏),县令奉为贵客,专门为他设宴县中的吏员、名流都拜贺。贺客太多,厅堂容纳不下负责收财礼的县衙主吏萧何宣布贺礼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邦时为泗水亭长,“好酒及色他也来拜贺凑热闹,未带一文钱却在拜帖上诈写“贺万钱”。

拜帖进,吕公见钱数甚多,起身到相迎。“吕公好相人,见高祖(刘邦)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宴会散后,吕公挽留刘邦勉励一番许配女儿。为此,吕媪埋怨吕公“何自妄许刘季?”世事难料,岳母看不起的无赖女婿,后来做了开国皇帝,自己的女儿贵为皇后。刘邦死后,吕后以皇太后身份主持国政长达十六年,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位临朝称制的女性。

兼写贺钱、贺礼的拜帖,依处是通名之具。通名是古代拜访他人必经的一道礼仪程序。访客须在门外递上拜帖,上面写明自己的籍贯、名字以及问候语,交给门役递进,西晋《贺大蜡》纸质西晋《贺蜡》木主人同意之后,引入相见。

古书中所说“奉谒”“投谒”“投刺”“通刺”,皆指怀谒持刺通名求见,事由确实多种多样。如果主人特别看重来客,就会像吕公那样到大门口迎客。访客通名之后,正常情况下,都能如愿见到主人。

但也有意外,东汉那位四岁让梨的孔子后裔孔融,曾经受长官杨赐派遣,到大将军何进府上“奉谒”,恭贺升迁,门役不当回事,磨磨蹭蹭不及时通报,气得孔融“夺谒还府”。

西晋《蜡节》残纸(古楼兰遗址出土)

“谒”和“刺”是汉朝通行的拜帖名称。谒是长方形的牍,正面写受拜者的尊称,背面署拜谒者的名款,两面都可以分行书写各项内容。刺是长条形的简,所写姓名与问候语,“长书中央一行而下”。通常要写明爵位、籍贯,又称“爵里刺”。

刺的形制小,分量轻,不如谒那样庄重气派,但是成本低,便于携带。东汉以来,私人交往日渐频繁,用刺通名更常见。近百年来,通名的“谒”和“刺”在南方的古墓古井里时有发现,刺多谒少。

宋政、新(?)珍贺节的拜帖,所写“大蜡”“蜡”是祭祀之名。《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意思是天子主祭与农事有关的“八神”,如教民农耕的神农氏、发明耕作技术的后稷、百种神、田神、田垄间的界神、捕田鼠的猫和食野猪的虎、堤防神、沟渠神。

周天子代表天下的臣民祭祀这“八神”,还要念诵“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之类的祝词。“蜡”祭诸神是为了报恩,祈祷来年丰收,这样的祭祀权,后来下移了。晋人所谓“岁事告成,八蜡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带有公共诉求的意味。上古还有祭祀祖宗的“腊”,各祭各的先祖,属家事。

《太平御览》所录《玉烛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到了秦朝,两者统称为“腊”,都在岁终之月。周朝以农历十月为岁终之月,故腊日在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

汉行夏历,以十月为岁终之月,腊日改在十二月,所以后人习惯把旧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岁暮之“蜡”的具体时间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既是一年之中重大的祭祀活动,也是隆重的节日。《礼记·杂记下》下记载那天“一国之人皆若狂”。东汉蔡邕《独断》说:“腊(蜡)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西晋裴秀《大蜡》诗形容了蜡节的盛况:“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北齐魏收写过一首诗,诗名就叫《蜡节》“蜡节”这个词,现在的辞书里见不到,始于何时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晋朝已有“蜡节”之称。

古楼兰出土的一件楷书尺牍残纸,存五行文字的上半部分,第一行“屈顿首顿首”,是署名和具礼语;第行“蜡节皆亦同”,是个完整的句子。按古人摘取帖中语词命名尺牍名称的办法,这件尺牍残纸可以称为《蜡节帖》。虽然不是名人书迹,却有见证节俗的史料价值。

魏晋时期,古楼兰遗址是西域都护府长官的所在地,那里现在是荒凉的荒漠,而汉晋时期还有湖泊、河流,亦兵亦农的戍卒开辟了几个屯星区,估计官兵的粮食供应主要靠自给。生活在楼兰古城的先民在尺牍里说“蜡节皆亦同”,表明当时楼兰边陲和内地其他地方一样,岁终举行蜡祭,放假过节,登门致送贺礼。

东晋大将军王敦(~)的书信里也提到“蜡节”,这件草书尺牍名为《蜡节帖》帖文四行四十一字,首尾完整:“敦顿首顿首,蜡节忽过,岁暮感悼,伤悲邑邑(悒悒)。想正如常。比苦腰痛,愦愦。得示知意,反不以悉。王敦顿首顿首。”

王敦是晋武帝女婿,娶襄城公主,仕途顺利,大半生在西晋度过。“永嘉之乱”以后,他和堂弟王导共同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站稳脚跟,年拥戴司马睿称帝。

东晋初年,王敦王导分别掌握军政大权,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王敦晚节不保,调动军队,问鼎朝廷,死后受到“发瘗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的惩罚。王敦《蜡节帖》墨迹,北宋时深藏宫廷,“靖康之难”以后了无踪迹。这件书迹在宋太宗淳化三年()刻入《淳化阁帖》,徽宗朝又刻入《大观帖》,也见于《绛帖》《汝帖》等法帖中,得以传世。

东晋王敦《蜡节帖》(《淳化阁帖》卷二)

王敦好清谈,性简脱。他写草书,运笔流利,间有纵引连笔,近乎“今草”的笔调,但是结体平正,不如他的从侄王羲之草书那样欹侧多姿。这件《蜡节帖》写于“岁暮”,临近新年。辞旧迎新之际,王敦叹息岁月流逝,又是“感悼”,又是“伤悲邑邑”。他为“腰痛”所苦忧愁烦闷。这种岁暮引发的感伤,今人恐难理解。

现在的中老年人辞旧迎新,伤感抑或有之,与人通问则忌讳言病叹悲,只道吉语祝福。晋朝士族名士圈的风气却不是这样,他们陶染玄学,对无常的人生特别敏感,自恋自怜是一种时髦风尚。尺牍里伤时感怀,就像抒情咏叹一般。

王羲之的尺牍,有的写于正月初一(王羲之避祖父“王正”之讳,把正月初一都写为“初月一日”),也有一些感伤之辞。张彦远《右军书记》录有两则:“初月一日羲之顿首,忽然改年,感思兼伤,不能自胜,奈何奈何!”“初月一日羲之白,忽然改年,新故之际,致叹至深,君亦同怀。”他说“君亦同怀”,是说受信对方也是如此。致叹为雅,晋人风气如此。

正月初一,古人有种种文雅的说法,如元旦、元日、正旦、三元之日(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三朝(年、月、日之始)。唐朝以前,蜡节比元且隆重。明清两朝,元旦成了盛大的节庆,官府封印不办公(自腊月二十到正月二十),皇帝在紫禁城里举行百官朝贺大典,民间在五更时迎神敬神。古时的“蜡”祭融入元旦前后的风俗之中,不再是重大的节日。

民国初建的年1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历书令》,实行阳历、阴历并行的历法体系。舶来的阳历作为行政、执法、外交的时间标准,传统的阴历用于农事和目常的社会生活。中西合璧,国人可以过上一阳一阴两个新年。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阳历新年叫元旦,阴历新年叫春节。元旦搬家,由阴变阳;立春目的春节挪位,转让给正月初一。传统悄悄在变,不留心则毫无察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1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