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三槐堂王氏左丞之王老林
文/孙智敏
年曹县地图王老林位置
从曹县曹邵路与淮河路交汇处(民喜学校南)向南米即是太行堤河桥,过桥即属于郑庄街道。
太行堤河桥
沿桥向南行米即是邵楼村牌。
邵楼村牌,村牌前方牌子为去郑庄和王老林指示牌
沿邵楼村牌向南米有指示向郑庄方向的指示牌,向西南方向行2里左右就到了王老林。
《曹县郑庄街道村名志》载:“父子五进士”出于郑庄街道王老林村。明初,原元朝户部尚书、福建行省左丞王茂携家人回到曹州盘石镇南之盘庚都水涸村定居,自号东村老人。其后人王珣,明成化年间进士,曾任湖州府知府、宁夏巡抚,著有《备边奏稿十卷》。王珣7个儿子,其中有4个中了进士,故有“父子五进士”之美誉。长子王崇儒,授以江西婺源县令。次子王崇仁,正德三年(8年)进士,官居陕西按察副使。三子王崇文,弘治六年(年)进士,官居山西参政、右副都御史。四子王崇献,弘治九年(年)进士,官居左佥都御史,亦巡抚宁夏。七子王崇俭,嘉靖二十年(年)进士。王茂、王珣墓在王老林村西南,后因族人分迁,此村则名王老林。王茂、王珣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老林
王老林村碑
王老林村牌
年12月曹县最新地图王老林村位置
王老林位于曹县城南4公里,郑庄街道政府东北0.8公里。村东西米,南北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王、葛、张、于、赵5姓,王姓最多。属王党庄村民委员会。这里在夏商时期曾经是古贯国所在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卫国管辖,称贯邑,再后来属齐国管辖,称贯丘。原名水堌村。据《左丞世系》载:吾族世居曹邑,数百年矣。明崇祯末年(年),二门九世祖治宁公之后裔从曹县城内迁此定居。因村西南有王氏祖陵,故名村王老林。
从曹县县城沿着曹邵路往南在唐庄向郑庄方向走2里左右就来到了王老林,王茂及其子孙的墓群就位于王老林的村西头,如今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没有到达王茂墓群时,我首先看到的是村东头一块刻有“明亚元河东盐运副使明夫王公之墓”的墓碑,这就是王珣的儿子王崇智的墓碑。这块墓碑是明朝时期所刻立,上面斑驳的文字记录了将近五百年的沧桑时光。
王老林村东刻有“明亚元河东盐运副使明夫王公之墓”的墓碑
墓碑
在王崇智墓碑的旁边是一块年由王茂二十二代孙王连德所立的“刘伯承元帅驻王平楼西院指挥作战纪念碑”,这也是为了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周年时特意所立。
刘伯承元帅驻王平楼西院指挥作战纪念碑
光绪十年《曹县志》记载
王崇智,字明夫,王茂后裔。明代曹县城南水堌村(今郑街道王老林)人。正德十一年(年)山东省乡试,主考初定为解元(即第一名),省长官阅卷后认为和经书所论有不同,就降为第六名。进京参加会试,排名第一,授任河东盐运副使。任职如清水一样不贪不占。刚任满一期,就无心为官,毅然离开官场,回到家中,栽花教子,活到八十岁。列名县学宫乡贤祠。
在该村西北米处一处院落里有一片墓群,这里就是王茂、王珣及其子孙的墓园了。与其说是墓园,不如说这里是一片田地,在墓地周围的空地上种植有一些农作物,非常具有田园风光的诗意,王茂、王珣及其子孙们就长眠于这样一幅田园风光之中。元末户部尚书,福建行省左王茂及其子孙王珣、王崇仁、崇文、崇献、崇俭、崇儒、王兖、王元登等历史名人均葬于此。王氏祖林,俗称王茂墓群,现为市级文保单位。《曹县志·古墓葬·王茂墓群》词条载:王茂墓群位于郑庄街道王老林村西米。该墓地略呈长方形,南北长30米,东西宽24米,面积平方米,四周建有围墙。该墓群于年被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其墓葬形制和陪葬品对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和人们的生活、社会活动具有重要价值。年12月王茂墓群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族谱》载王茂墓群
王茂墓群
王茂墓群
王茂墓群
王茂墓地简介
王茂墓群
王茂墓群
王茂墓碑简介
王茂墓碑
《王氏族谱》王茂画像
王茂在元顺帝时期考中进士,累官台谏、历户部尚书,后调任福建行省左丞。
康熙五十五《兖州府曹县志》王茂记载
在清康熙五十五年《曹县志》中有关于王茂的记载:王茂,字伯昌,盘庚村人。天性忠孝,博学能文,工于诗。顺帝时进士,累官台谏,历户部尚书,调福建行省左丞。丁内忧,朱太祖兵下福州,徙家金陵,夺情授刑部尚书,力辞不就。乃安置安庆,寻以老疾放还。号东村老人,有东村野叟诗稿藏于家,入乡贤祠。
王茂有三子贵、麒、麟,贵落籍河北沧州盐山
王茂墓园
王茂墓园
王茂墓园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义军攻浙江福建,元朝的户部尚书、福建行省左丞王茂母亲去世,于是王茂携子女家人迁到南京。朱元璋想要授王茂刑部尚书一职,却被王茂力辞。朱元璋认为王茂忠于元朝,而不仕新朝,于是将王茂流放到安庆服劳役。在安庆,王茂备受体力劳动苦难,他的好友刘伯温便以王茂年老多病为由向朱元璋求情,让王茂免刑回到北方,朱元璋最终答应了刘伯温的请求,于是王茂才得以携家人回到曹州府盘石镇南的盘庚都水涸村,在这里定居下来。,据王氏族人考证认为始祖王茂的生卒年代应当在元武宗至大三年(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年)。
王茂的五世孙王珣,字德润,生于明正统五年(公元年),卒于明正德三年(公元8年),在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年)考取进士,第二年任太康知县,后来改任南京四川道监察御史和浙江湖州知府,成化十九年(公元年)任南京监察御史,弘治十一年(公元年)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珣巡抚宁夏四年,积劳成疾,多次上疏请退,弘治十五年(公元2年),王珣退居故里曹县南隅里水堌村,自号南野。六年后的明正德三年,王珣卒于故里。
光绪十年《曹县志》记载
因为教子有方,王珣的几个儿子中先后有次子王崇仁、三子王崇文、四子王崇献和七子王崇俭考取进士,加上王珣自己,他们一家父子五人先后在科考中都考取了进士,一门父子五进士的消息一时名震全国,为此当时朝廷曾专门下发圣旨,在曹县城内的隅首为王珣父子建立了“父子都宪坊”和“敕宪四朝坊”牌坊以示表彰。其实在曹县城中不但有父子都宪坊和敕宪四朝坊两座为王氏家族敕建的牌坊,还有为王茂敕建的司徒尚书坊,为王茂儿子王麒、王麟敕建的国师翰史坊,为王崇文、王崇献敕建的兄弟翰林坊,为王珣敕建的都宪坊、绣衣坊,为王崇献敕建的经魁坊,为王崇智敕建的亚元坊,为王崇文敕建的重光坊,为王崇儒敕建的联璧坊,为王茂、王珣、王崇文、王崇仁、王崇献、王崇俭敕建的春榜联芳坊,为王茂、王珣、王崇文、王崇仁、王崇献、王崇智敕建的秋闱继美坊等。在曹县城中的牌坊中,几乎一半都是为王氏家族敕建的,由此可见王茂家族在曹县的影响力之大。
《曹县志》王崇儒记载
王崇儒,字伯学,王珣长子。天性纯厚,专心问学,格守庭训,与诸弟自相师友。明弘治八年考中举人,后七次考进士均未考中,弟弟们力劝他出仕为官,于是出任江西婺源知县。他为官公正廉明,勤敏于事,扶助善行,锄灭强悍,为民称颂。当道连续上表推荐,可惜未及提升,就因病辞官回乡。
《曹县志》记载王崇仁
王崇仁,字仲安,王珣次子。明弘治十四年(1)辛酉科乡试第三名。正德三年(8)中进士。
《曹县志》记载王崇文
王崇文(-),字叔武,号兼山。王珣三子。弘治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曹县志》王崇献记载
王崇献,字季徵,王珣四子,。弘治九年()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享年八十六岁。
《曹县志》王崇俭记载
王崇俭(-),字叔度,号近山,王珣第七子。嘉靖二十年()中进士,当时已五十二岁。朝廷考选翰林院庶吉士,有达官见其诗作,非常赞赏,于是对他说:以你的才学,必中上选,只可惜年过五十不适合了。暗示他能报减几岁定能中选。王崇俭郑重地说:天下哪能有未曾事君主而先欺君主的事呢?这人听了,深以为然,觉得此人见识高于自己,更加敬重他的品格。朝廷命王崇位先在通政司观政学习,但是未等到派任官职,王崇俭就病故了。著有《五桂堂稿》《春秋笔意》。
以往的记载王珣是七子,但从最新《王氏族谱》看,应为8子。第八子为崇素,是痒生。
王茂二子王麒、王麟。另一子贵,落籍盐山。
王麒,字子麒,王茂之子,学问广博,行为纯真,为士子推重。明洪武初年,以“儒士”之名被推举。全国被推举的有几百人,皇帝接见品评为第二名,亲授国子监祭酒。后来,遭冤狱,发配安庆烈山服刑。妻子返家,官府派人来家追赃,家中根本没有什么赃物,家人只有破家偿交。后来皇帝知道王麒是被冤的,再次启用他,任其为山西按察司建佥事。弟王麟,字子麟,以明经中举,任翰林院应奉,后改任陇州学正。兄弟二人都善于作文赋诗。
《曹县志》王麒记载
王茂父子以及王珣父子逝世后,全部葬在了老家曹县南隅里水堌村中的王氏墓园之中,也就是王茂亲自选择的家族墓地,后来这里改名为王老林。在王老林曾经建有王家祠堂,祠堂的楹联上刻有一幅“济北名宗五桂府,曹南世胄三槐家”对联。
《王氏族谱》祠堂之图
《王氏族谱》中祠堂记
清嘉庆十四年刻立的墓碑
清嘉庆十四年刻立的墓碑
王茂长子王麒墓碑
王麒墓碑
康熙五十五《兖州府曹县志》对王兰记载
王珣及其儿子们先后能够考取进士,除了王家是书香门第,王氏家族的成员都比较努力读书以外,还和明朝中期曹县另外一位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李秉有关。王珣的父亲王兰曾任巡检,与同为曹县人的李秉关系比较好,李秉在成化三年出任吏部尚书,因为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官员,最后不得已被弹劾致仕回到故乡曹县,回到家乡的李秉开馆授业,因为王兰和李秉的关系,王珣便成为李秉的门生,李秉非常欣赏王珣的才品,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了王珣,因此李秉成为了王珣的岳父,后来王珣以及四个儿子先后考取进士,这和李秉的帮助分不开。
李秉画像
正如在清康熙二十四年《曹县志》王茂的记载中写道的那样,“曹之人称世家者必曰王李。李氏起自冢宰公,王氏之先则以左丞也。”曹县乃至曹州能够称之为世家的一定有王家和李家两大家族,王家就是曹县三槐堂王茂家族,李家就是李秉家族。
王衮(-),字补之,曹县水堌村(今郑庄街道王老林村)人,明孝宗朝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王珣之从孙,曹南义士。王衮好义,施惠乡里。他既承上代遗产,又能勤俭经营,故家资富冠城乡。王衮对资财聚而能散,乐善好施,亲朋多受其惠。明嘉靖二十六年()七月,黄河在县境决口,大水灌城,民众遭灾,他出粮放赈救活了很多灾民。水后修河,他又捐粮千石助工。当时,城内孔庙除大成殿外全被大水冲毁,他变卖家产修葺一新。计修:敬一亭一座三间,两庑四十八间,东西两斋十间,仪门一座三间,东学门一座三间,角门六座;修补大成殿五间,尊经阁七间,号房四十八间。总计耗银五千余两。王衮在年逾八十时,再次出资重修文庙。
王衮胆力过人,为民除害。黄水灌城后,西南城隅外积水成泽,杂草丛生,内有大物多次伤人。衮只身驾舟前往探视,见一巨蟒盘踞其中。蟒被惊动,凶猛地将衮缠绕数重,情势十分危急。衮急中生智,一面紧紧地扼住蟒的颈部,一面拔下发簪向蟒的喉部猛刺,蟒流血而亡。蟒害得除,四方惊动,称他为“降蟒义士”。工部尚书朱衡到曹县督察河务,将王衮的事迹详奏朝廷,朝廷授予王衮“金吾前卫指挥使”。并批准在县署前建石坊一座,额书“好义弥笃”,以示表彰。
王衮的义举也直接影响到他的后世子孙,其长子元登曾捐地六百亩作为县学学田,次子媳刘氏捐银百两作为县学学费,其孙王士龙捐出居宅一区作为寺庙用地。
九世士龙字五云,号霖苍,出生于年之后,(兄士楷出生于年),贡士,明崇祯初年(年)任商州知府,明崇祯十二年后(年)与侄励业、孙用易等合力重修曹县文庙明伦堂和进德、修业两斋。
曹县老烈士陵园位置是皇官(观)寺旧址,文献记载很少,康熙五十五年版县志、光绪十年版县志和曹南文献录都记载简单:皇官寺在西郭外,崇祯十三年(县人)王士龙建。明朝崇祯十三年即年。由于官与观谐音,后人便称皇观寺。
曹南文献录:皇官寺曹县西郭外崇祯十三年县人王士龙建
康熙五十五年县志:皇官寺曹县西郭外崇祯十三年王士龙建
光绪十年县志:皇官寺曹县西郭外崇祯十三年王士龙建
皇官寺在宋朝就已经存在,王士龙是王茂后人,应该是复建或重建。由于官与观谐音,观也庙的意思,普通人叫皇观寺也正常不过了。皇观寺规模应该不小,和尚们于清嘉庆间(-年)将田租给佃农耕种,由此有了和尚庄,由于八里湾景区开发,和尚庄消失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
正在拆迁的磐石街道沙果园行政村兵马楼村也与王氏族人有关。据《曹南三槐堂王氏左丞世系图)载:元顺帝时,王氏始祖讳茂,字伯昌,号东村,任户部尚书,自南京迁居王老林。后裔王士龙、王士金从王老林分迁邵楼,后又迁曹县东南五里许设籍。于明成化至弘治年间,五、六世王珣、王崇文、王献等于此建起东西二楼。明嘉靖间(-年),八世祖王提,字倚衍,任北城兵马间指挥使。缘此,取名兵马楼。
八里湾南侧进士庄村碑载:清康熙间(-年),王氏始祖讳三按原居和尚庄,进士及第后任山西汾西县知县,于此置田建村,人称进士庄。(应该是王三接)年9月22日查康熙五十五年增刻《兖州府曹县志》载:王三接号康侯,顺治丙戌傅以渐榜进士,授汾西知县,本年乡试同考,寇变免议,回籍。事母以孝,待诸妹以义,退居田园,足迹罕入城市。为王珣之后。
清朝雍正三年,琅琊王氏“三槐堂”,元朝兵部尚书王茂(曹县人)的后裔自今曹县青堌集镇解庄迁居当店王庄,始称王庄。王氏后人或经商,或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当地的殷实之家、名门望族。
清嘉庆三年,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的后人自山东单县高老家乡施庄迁居经营当铺,王庄更名当店王庄,施氏当铺的开设为当店王庄注入了经济资本,激活了经济活力,当店王庄成了远近闻名的商贸交易地,就因为如此,当店王庄也称当店王集,其经济规模可以观一斑而窥全豹,施姓家族世代耕读商贸,族人施秀山曾任热河县丞,施玉林曾就读黄埔军官学校,参加了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
清乾隆三十六年,孙氏“子谏堂”后裔迁居当店王庄西,于当店王庄西建立商贸码头,为码头货场,史称孙家场,简称孙场。孙氏家族的祖上不及王施两家显赫,其经济实力却远在王施两家之上,拥有耕地0顷(0顷合20万亩,刘口镇耕地面积约5.2万亩,孙家的耕地约等于刘口镇耕地总面积的4倍),更不用说金银珠宝、商铺宅院了。以雄厚的家资为基础,勤勉耕读的孙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从军、从医、从教、从商、从政者达数十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一门三将军,三将辅三主”。年至年,孙场建孙场寨,为刘口乡民间武装力量“连庄会”四大寨之一,镇守刘口集东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代理过曹县县委书记的王耀庭是邵庄镇王黑楼村人,王茂第十七代孙。
王耀庭碑文
王氏后人王力生(—)又名王金堂,曹县郑庄乡冯庄村人。年,加入共青团。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曹(南)县县长,复程县县长,冀鲁豫军区十三团政治处主任,哈尔滨市炼铁厂厂长等。
曹南三槐堂王氏左丞讳茂后代目前有数万人。分布于曹邑及附近村庄有:
附:三槐堂:北宋王祐(王佑),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本文写作中得到最新《曹南三槐堂王氏左丞世系族谱》修谱序作者王东升老师全力支持和提供资料,特致谢!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以便修改完善。
作者孙智敏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