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年)六月,朱棣率领麾下的将士打进了南京城,然后,在奉天殿登基称帝,即为永乐帝。看着身上崭新的龙袍,永乐帝在兴奋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功臣们的封赏。在众多为永乐帝出谋划策的谋士中,有一个人颇为显眼,那就是有着“黑衣宰相”之称的姚广孝。
姚广孝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剃度出家了,法号道衍。但是,成为了僧人之后,姚广孝不仅没有一心向佛,反而对政治愈发向往了起来。洪武八年(年),明太祖朱元璋想要为国家挑选一批熟悉儒家学说的僧人,只要通过了朝廷的考核,这些僧人就能够成为僧官。
姚广孝得知消息后赶忙前去应试,但可惜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当上僧官。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几年之后,经过旁人的推荐,姚广孝以僧官的身份进入了天界寺,正式步入了仕途。在天界寺中,姚广孝博览群书,关心时局,对国家大事总有一些独到的看法。
就这样,他在附近逐渐有了些名气,很多人甚至称他为“高僧”。
洪武十五年(年),备受朱元璋宠爱的马皇后去世了。为了给马皇后祈福,朱元璋下令让几位高僧和众皇子前去京城诵经,其中,就有姚广孝和燕王朱棣。朱棣早就听说过姚广孝的大名,诵完经后,他主动和姚广孝谈及国事,想看看姚广孝是否是像传闻中的那样有才。
令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姚广孝的很多观点竟然与自己不谋而合。他又惊又喜,当即邀请姚广孝随自己前往北京(当时,明王朝的首都在南京)。姚广孝也被朱棣的诚恳打动了,他二话不说便同意了朱棣的请求。朱棣回到北京后,名义上让姚广孝当庆寿寺的主持,实际上,却是将他当作了自己的心腹谋士。自此,每逢大事,朱棣必定询问姚广孝的看法。
洪武三十一年(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称帝,即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便开始实行削藩政策,一时间,藩王们人人自危,朱棣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很快,周王、湘王、齐王相继被废,燕王朱棣得知消息后是又惊又怒。这时,姚广孝建议朱棣起兵反抗。朱棣迟疑道:“老百姓现在都支持建文帝,这件事该如何处理呢?”姚广孝俯首回答道:“臣向来按天道行事,不谈什么民心不民心的。”说完之后,姚广孝又向朱棣献上了自己的谋划。
看到姚广孝早有准备,朱棣这才放下心来。朱棣虽然久经沙场,但手中兵力实在没有建文帝多。打着打着,战局就陷入到了胶着状态,朱棣拼尽全力也只能止步山东,实在无法再向南京前进一步。于是,为了打开局面,他来到姚广孝的面前,想要听听姚广孝的看法。
姚广孝沉吟良久,突然说道:“殿下,你若想成就大事,为何不直接攻取京城呢?”朱棣叹了口气,说道:“先生怎么看不明白,我连山东都掌控不了,何况南京呢?”姚广孝看着朱棣,一字一顿地说道:“殿下想要去南京,为什么非要从济南走呢?”
听了姚广孝的话,朱棣豁然开朗。姚广孝的意思,是让自己改变固有的行军路线。既然山东难啃,那么,何不试试安徽这条路线?想到这里,朱棣急忙命将士们向东阿、东平、单县一带发起了进攻。之后,他又绕开易守难攻的徐州,改从宿州进攻南京。
就这样,朱棣在姚广孝的指导下,一步步占据了城池,攻取了南京。
然而,帮助朱棣夺得天下后,姚广孝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更加低调。朱棣称帝后赐他宅院,姚广孝却坚决反对。之后,朱棣又赏他财物和侍女,姚广孝还是拒绝。在姚广孝看来,功名利禄皆是过眼烟云,自己只不过是一名僧人而已。
之后,朱棣让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到了永乐十六年(年),朱棣见姚广孝病重,多次前去探望,还真诚地询问他是否有什么心愿未了。
姚广孝想了想,只提出了释放僧人溥洽的请求。因为建文帝失踪一事,朱棣一直迁怒于溥洽,而此时,溥洽已经被朱棣囚禁十多年了。听了姚广孝的话,朱棣也觉得自己做的有些过分,便下达了释放溥洽的旨意。可见,姚广孝在去世前只提了这一个要求,还不是为了自己,可能,他也感觉到对建文帝和溥洽有所亏欠吧。
姚广孝去世后,朱棣宣布罢朝两日,以示哀痛。此外,朱棣不仅亲自为姚广孝书写了碑铭,还特许他配享庙庭,这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姚广孝墓塔位于北京房山区常乐寺村北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高约33米。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一座,碑立于宣德元年,高4米,宽1.1米,厚0.33米。
其实,纵观姚广孝一生,身为一个和尚,他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得道高僧。因为,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凡尘俗世,甚至,出家的目的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然而,他却是一个出色的阴谋家、政治家,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大明王朝才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朱棣才有机会一展抱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