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往事单县徐寨镇杜楼村

北京最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编辑/朱秋霞

杜楼行政村下辖杜楼、刘庄、刘新庄、黄庄、南许庄、赵庄6个自然村。年9月公社化时,属徐寨大队,年成立杜楼大队,年3月体制调整后,将杜楼生产大队变更为杜楼行政村。

村名由来

杜楼村明洪武八年(年),杜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有楼房,故名杜楼。

刘庄村原系成武县刘氏地主的下庄子,村名刘庄。

刘新庄村建村时间不详。原系县城朱家地主的下庄子,名小朱庄。清光绪八年(年),刘氏从刘庄迁此定居,改称刘新庄。

据说,单县大地主朱家在此建立一个庄园,四面有围村河沟,沟两边有植物篱笆,只有一门进出,非常安全,后朱家迁走,不再启用,镇北刘庄村刘氏一支人买了朱家庄园,由刚迁来时的9人发展到现在的人。

黄庄村明洪武年间(-),黄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黄庄。因重名,于年2月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东黄庄。

南许庄村清顺治年间(-),许集村许氏兄弟分家,在此建村,取名许庄。

许村现无许姓,据传,许氏几代都是单传到第四代许连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外出流落他乡,二儿子长相不好,没有娶妻,许氏后继无人。

赵庄村清顺治年间,赵氏从金乡县葛村集迁此建村,名赵庄。

相传,赵氏是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金乡县西南葛村集,清顺治元年第十世带着三个儿子来到此地安家落户,后又张、单、王三姓偎亲迁来。

村名由来

仁德庵传说,很久以前,杜楼村东有个尼姑庵,庵前有条运粮河,有个叫国泰的犯官,被官府追杀,坐船逃跑经过此地,情况危急,国泰弃船上岸,躲于庵中,逃过一劫。再三反思悔恨交加,于是在庵中墙上题了首诗:“十年寒窗得一官,心存邪念把法犯,多行不义必自毙,怀仁德菴者方得安。”

一首悔过诗,引来了不少香客围观,教育了后人,给尼姑庵增加了声望,时间一长,字迹模糊,唯有“仁”、“德”与“安”字仍清晰可见,后来香客只能看到“仁德安”三个字,于是,仁德庵的名字就流传下来。

清末民初,周边村民捐资,翻修扩建仁德庵,盖了大殿、侧殿、厢房山门等30余间,塑有众多神像、壁画、龟碑等,占地面积近十亩。建筑宏伟,香火鼎盛。每年三月三举办仁德庵庙会,方圆百里的香客、商贩、游人都来赶庙会。解放前,因连年战乱,庙会萧条。

村庄往事

仁德庵学校年,政府利用仁德庵这座古庙建起了学校,人们把神像拉倒,成立了仁德庵小学,年前后,把仅存的大殿也拆除,扩建了十余间校舍。

年前后,为了学校的发展,拆除了庙中的大殿、山门等老旧建筑,增盖办公室,教室几十间、又发展了初班。后来又扩建了十余间校舍。年左右增设了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级有五六十人。

九十年代中期,仁德庵学校进一步扩建,增盖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室、食堂、宿舍共百余间,占地近百亩。

年至年,仁德庵学校连续七年获得全县中考第一名,被定为县重点中学,名声大振,周边无数优秀学子慕名前来求学,达二十多个初中班、十个小学班,学生近两千名,仁德庵学校定为地市级规范化学校。

大生产运动解放后,杜楼属于芳桂区徐寨乡。年至年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年成立了徐寨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食堂,开展“大练钢铁”运动。据村中老人回忆,年—年,年景还算不错,因为浪费严重,收花生用手拔,刨红薯一抓钩一棵,丰产不能丰。年春天闹饥荒,村民把吃麦苗、树叶,连榆树皮也扒光,党派干部下乡视察,及时发放救济粮,帮助村民渡过了饥荒。

民办教师六七十年代,由于公办小学教师缺乏,为了不影响教育的发展,各村办学校,文人帮教,就是民办教师,为教育作出最大贡献的一批人群,民办教师占总教师人数近百分之五十。仁德庵学校就有杜楼村的十几名民办教师,他们与正式教师一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报酬是与社员同等的工分,加每月三元的补助。分田到户后,没有了工分,每月补助到八元、十五元、三十元,到年长到一百元,不少人后来通过进修、考学等,逐步转为正式教师。

卫生员文革期间,缺医少药,赤脚医生,卫生员是当时农村卫生防疫的主力军,预防药、预防针都是免费,并由各村的卫生员亲自上门发放,他们提着水,拿着碗,到各家各户或田间地头,给小孩发预防婴儿瘫糖豆和预防疟疾的药,还要看着服下。动物的预防针也由他们负责,给鸡打预防针,必须在晚上鸡上窝以后,他们每晚都忙到半夜。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疟疾蚊子传,吃药不要钱,七天服一次,防止以后再犯。”

副业发展上世纪70年代前后,赵庄村的条编副业搞得很红火,村民几乎人人都会编织手艺,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根黑白条,编织成几十种的生活用品,如:笆斗、簸箕、条箱、篮子、筐子等。每年农闲时间,家家都忙着编筐、编篮等,由于质量好、品种多,销售到单县、金乡县、丰县及各大乡镇。

影响到周边杜楼、黄庄、南许庄等近百人学会了条编技术。每年和单县外贸局签订十几万元的条货出口合同,有洗衣框、纸篓、童篮等各种条编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赵庄村的黑白条编织,现已列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杜楼大队集体购买汽车五辆,成立了运输队,为集体增加很大收入,培养了多名优秀司机和个体运输专业户,还创办砂轮厂、油石厂,聘请专业技师指导几十名村民搞生产,并在东沟河两岸办起了砖瓦厂。创业所得的收入,购买了变压器,拉高压电、打机井等改善村基础设施。

80年代初,杜楼村民杜桂海、杜桂槐,从天津学来育苗技术,免费为群众传授西红柿育苗技术班,在杜楼村形成了育苗产业,村民家家户户利用空闲地搞育苗种植,每年春季,周边前来买秧苗的群众不计其数,整个杜楼、黄庄、刘新庄,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杜楼秧苗培育技术延续至今。

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如:养兔、养貂、养牛、种大蒜、芦笋、栽种果树等,效果良好,村里出现了不少万元户,受到县委和镇政府多次表彰,全县各乡镇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资料收集:刘永泉黄玉林黄举所赵洪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8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