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柳编技艺一个小村落的匠心守望海报新

老工匠在编制筐子

元宵节前夕,一场春雪不期而至,山东省单县徐寨镇杜楼行政村赵庄自然村,阡陌交通,墙沿房顶,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赵庄村仅有80多户人家,不到口人,却因发展史上的条编工艺传承而声名远播。

赵庄村南的小河道两岸,野生着一种当地群众称为“簸箕柳”的植物,纤细柔韧,清洁光滑,曾在一个多世纪里成为赵庄村百姓养家糊口的财源。“大家伙儿就地取材,用镰刀割了,放置小院落,到了冬闲,编成筐子、篮子、箕子等,挑到集市上就能换钱……”村民赵远富说。

簸箕柳为杨柳科的柳属植物,是我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淮河、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几乎无种植成本,是条编的较好原料。

老工匠在编制簸箕

过去的赵庄村很有名气,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柳编,编制工艺传承了多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相对匮乏,单县外贸部门每到秋末都会到赵庄村下订单,村委会再按照每家每户的技能水平和劳动能力分发下去,冬季过半即可完成订单量。“这个时节,全村大街小巷、各家各户很是热闹,男女老幼忙得不可开交,都想着抓住这个机会,多干活、多挣钱。”赵远富说,柳编不仅增加了赵庄村群众的收入,还为县里赚取了不菲的外汇。

在赵庄村,柳编工艺仅仅为口手相传,并无文字记载,全靠会心领悟、熟中生巧。年近古稀的老工匠赵远良说,柳编有平、纹、勒、砌、缠五种基本技法,平编的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挑一压一,也可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样;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则先编排好经桩,依次扩编;勒编为最传统的编结工艺,做成的器物被称“系货”;砌编多用于圆形器物制作,将编结物聚合成把,再用较结实的篾片将其束穿起来;缠边主要用于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可编出精美的花纹图案。

筐子编成了,老工匠笑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涤荡,与其他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赵庄村的柳编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柳编器具的替代品多了,年轻人外出挣大钱去了,老年人也干不动了,河岸的簸箕柳林几近荒芜了……”赵远良颇显无奈地说。

其实,这些年,赵庄村的柳编工艺并没有消失。赵成贵、赵和顺等老工匠仍在抱团坚守着这份“传世家业”,虽然没有当年的订单和产量,但是他们可以或多或少地把心仪的产品带到附近的集市上换些“欣慰钱”。“最欣慰的还不仅是钱,我们这些老手艺人像往年一样,聚在一起,一边编一边唠,享受到了很多快乐!”赵远良高兴地说,让老工匠们更欣慰的是,他们坚守的柳编工艺被单县文化部门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和传承。

(菏泽报业全媒体通讯员刘厚珉张凯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9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