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朱秋霞
王双楼行政村下辖王双楼、西赵庄、闫楼、杜店、大王楼五个自然村,年属第八区(终兴)管辖,成立终兴人民公社王双楼大队,年,撤社设乡,王双楼大队变更为王双楼行政村,属马楼乡,年2月,合乡并镇,马楼乡整体划归终兴镇。
村名由来
王双楼村明万历三十四年(),王氏自今单县张集大董寺迁此建村,因建有两座楼房,故名王双楼村。
西赵庄村明万历年间(-),赵氏从金乡县赵楼迁此定居,初名赵庄,因系重名村,于年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西赵庄。
闫楼村据《闫氏族谱》载:明万历三十四年(年),闫氏迁居于此,取祈福之意,故名为闫楼。
另一说:闫楼村原名小蔡庄。闫姓清末迁此,买下蔡姓村落,闫姓盖两座楼房,改村名闫楼。
杜店村明洪武年间(-)杜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开店为业,故名杜店。
另一说:据《杜氏族谱》记载,杜氏家族原籍山西洪洞县,于明朝嘉靖年间迁至山东郓城县,后又有分支迁至山东金乡县。清朝嘉庆年间,迁此建村。
大王楼村原名朱新庄,乃宋时朱氏始建。明崇祯年间(-),王氏自本县今张集镇大董寺迁来,更名大王楼。
村庄往事
五里三店清嘉庆年间,杜店村西有一条运河,当时是货物运输的重要渠道,商船来往穿梭。杜店所处地有一个水旱码头,当时十分繁华。在金乡县杜氏族人杜启瑞,由于生活贫困,就携全家来到此处,在码头旁边建一处茅草房,开设客店,为来往的客商提供食宿为生,叫杜家店,由于连年灾荒,为了谋生又有其他姓氏逃荒或投亲迁到此地,遂成村庄,取名杜店。因附近五里内有孔店、曹店两村,号称“五里三店”。
现在杜店村内杜氏家族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60%,都是杜启瑞的后裔。近年,有人在村西田地挖出大量古青砖及陶瓷瓦罐等生活用品,是古村遗址的明证。
村庄往事
闫楼追匪记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土匪横行,闫楼村彭宗元短小精悍,好武术。一次土匪来抢劫闫楼,他一人面对多名抢匪而不惧,手刃了一名土匪,越房遁走。年,一股土匪夜袭闫楼,闫楼村民在冯桂林、楚茂印、彭运宗、周体运带领下,凭两杆土炮击退土匪,并追出十余里,为唐庄村索回耕牛等物,一时威震四方。
三四十年代,冯桂林、闫长春等人根据他们的事迹自编自演了《彭宗元炸丸子》、《彭宗元抗匪》、《闫楼追匪记》等曲目,用油鼓、莲花落唱遍终兴四乡。
村庄名人
闫明川闫楼村人,清末秀才,精于律法,为村里排忧解难,是名噪一时的律师刀头(当时县太爷语)。有一个典故,说的是村里两户人家因为猪拱麦地闹纠纷,都找闫秀才来为其辩护,闫秀才为原告写:“猪嘴如钢锥,拱地如拱灰。”为被告写:“地冻如钢板,拱又拱不动,先用舌头舔。”被县长称赞为钢嘴铁舌的刀头律师,一时传为佳话。
村庄变迁
解放前,王双楼村民生活极其艰苦,多数人家吃不饱穿不暖,为了生计,纷纷外出逃荒,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年,丰县彭庄中共党员彭利修入嗣闫楼村彭清玉门下,为闫楼带来了革命火种,先后发展了闫继书、张玉珍、闫秀生、闫福瑞、彭元忠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闫楼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进行抗日。在党的领导下,成立的农救会,王以成任会长,带领群众斗地主、搞土改、除恶霸。在淮海战役中,闫楼村民出动60余人,推着小车运送后勤物资支援前线。
解放后,成立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生产队。努力发展生产,解决村民温饱,经过艰苦的努力,年,王双楼村就发展成为终兴公社的样板村。
闫楼村经济一直很落后,解放前后粮食亩产一般都在斤左右,完全是靠天吃饭,村民生活困难。
60年代中后期,生活稍有好转,仍以地瓜干、玉米加野菜为主,细粮很少,副业更少。全村人就在冬季扫硝土熬硝熬盐,每天起五更睡半夜,走遍方圆几十里,偷偷去扫人家墙根,天亮用独轮车推回来。夜里用大缸去熬制(硝是制作鞭炮用火药的原料)。当时邻村有一个歌谣:“小闫楼,真是苦!大人小孩扫盐土”。熬硝熬盐虽累,收入微薄,村民依靠这点收入支撑,度过了艰难日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村民们千方百计寻找致富路,形成了以山药、烟叶、桃树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大大地增加了经济收入。
近几年来,王双楼各村都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各村都修了水泥路面。年,王双楼村建立了扶贫车间,生产羊毛衫、服装、口罩等,使一大批在家的妇女都有了就业的机会,同时还吸收了本村及本村以外的贫困户,使他们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逐步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在新时代下,村庄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楼房林立,宽带入户,人人参加新农合,家家安装自来水。村内配有专职保洁员,原来的脏乱差不见了,昔日的贫穷面貌一去不复返了。
资料收集:张继品赵玉存赵培峰楚绍光杜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