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0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前年—前年),古人称呼别人的字表示尊敬。“亢”字有多种读音,表达的意思不同,读音也要跟着改变,如不卑不亢(kang),亢(kang)奋,亢(gang)爽,亢(gang)直。
陈亢字子禽,所以“亢”字应该跟禽有关系,有个成语叫做“引吭(hang)高歌”,其中的“吭”字是指鸟的喉咙,鸟属于禽类。春秋时期,“吭”和“亢”通用,所以“亢”应该读成hang,第二声!
陈亢在《论语》中出现过三次,其中两次跟子贡对话,一次跟孔子的儿子孔鲤对话,没有跟孔子对话的记录。
在《史记》中记录的孔门72贤人中,没有陈亢的名字,所以,陈亢应该不是孔子的学生,有可能是子贡的学生。但东汉时期的经学家郑玄却认为陈亢是孔子学生。
周灭商后,周公推行“兴灭继绝”的仁政,派人寻找炎帝、黄帝、尧舜、还有夏商的后裔。为他们建立国家,以延续圣贤的支脉,并都赐予公爵爵位(最高爵位),成为周朝的客卿。
陈亢的二十代先祖妫(gui)满就是被周公找到的虞舜的后裔,被封于陈地,建立陈国(河南东部及安徽部分地区),周武王还把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后来妫满被尊称为“陈胡公”,是陈姓,胡姓,满姓始祖。
妫姓还分化为田、袁等姓,以至于现在姓妫的人十分稀少,全国不到两千人。
陈亢是陈国人,后因为陈国内乱,陈亢逃到顿子国(今河南项城县南顿镇)避难,陈亢在鲁国时做过单父(今山东菏泽市单县)宰,孔子周游列国时,他有跟随,到了卫国后,他留下来在卫国从政。
陈亢为政主张无为而治,明代学者顾龙裳写有《公堂清燕》诗:“缅想鸣琴治邑时,雍容雅化坐无为”,就是写陈亢在卫国当官的时候,专施德化不用刑罚、公堂抚琴、“无为而治”的情景。
陈亢的哥哥陈子车(齐国大夫)因病去世,他嫂子跟家大夫商量举办殉葬礼,陈亢极力反对说:“殉葬不合周礼。如果真要殉葬的话,你最适合,因为哥哥在世时,是你奉养的啊。”后来他们再也不敢提“殉葬”的话了。
现子禽墓位于河南省太康县城北杨庙乡子禽墓村内。
夫子:古代对饱学之士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抑:按也。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个人用手把另外一个人按下致其下跪。原意为压住,如曹植《与吴质书》:“思欲抑六龙之首”。延伸为压制,克服,约束。如《晋书-桓伊传》:“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
“抑”还有贬损之意,如《汉书-董仲舒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抑”还可以作为选择性连词,指或者,还是。如《大戴礼记-五帝德》:“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后延伸为或者,“抑”也可以作为转折连词,如诸葛亮的《草庐对》:“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这里的“抑”是选择性连词,或者,还是的意思。
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金文从手,从口(表示器物),会意为一双手把器物交给另外一双手之意,简化了的“与”字由“一勺”组成,“与”的原意为赐予,给予,后延伸为“和”,“赞许”等意,如“与虎谋皮”等。
“与”还有表示疑问的意思。“与”读第四声的时候有“参加到某件事情之中的意思”。如“参与”。
俭:约也。形声字,原意为自我约束,不放纵,如《易经》中有:“君子以俭德避难”,意思就是君子凭借自我约束的德行躲避灾难。
俭,后延伸为节省,简朴。”俭”还有为人低调、低姿态、不炫耀的意思,如:俭貌。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顺与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沉静而寡言,多稽而俭貌,曰质静者也。”其中的“多稽而俭貌”,意思就是多稽首,态度谦恭低调。
本文中的“俭”就是俭貌之意,很多人都只知道“礼貌”,不知还有“俭貌”,怎样才算俭貌呢?
比如:在穷人面前,尽量不要摆阔,不提自己生活有多富裕。在病人面前,尽量不要显摆自己有多强壮。在有丧事的别人家里,衣着尽量不要太光鲜,不能说笑等。总之,尽量不要把自己优越的一面到处展现。
现在的人很少提“俭貌”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炫耀,喜欢攀比,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社会变得浮躁。
全文理解为:
子禽问子贡:“为什么孔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人民的生活状况,是问了别人,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他老人家为人温和,善良,恭敬,俭貌,谦让,别人自然会把政事以及其他各方面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他和别人听到政事、民情方式不同的原因!”
前面几章提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主忠信”等,那么如何与“生人交”呢?这章给了我们答案:温,良,恭,俭,让!其中的“俭”字不能理解为节俭,因为节俭不节俭都是自己的私生活,和“生人”交往无关。
孔子提倡节俭,但他不赞成不分场合,不看情况地乱节俭,他曾说:“俭则固”,意思就是太过节俭就不“活”,比如有些人际交往,不该节俭的就不能节俭,否则就“固”了。
贵族孔子
明朝无名氏的《孟母三移》中提到: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作为世界历史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是鲁国人,但其先祖却是宋国人!是殷商贵族后裔!
武王伐纣后,于公元前年建立周朝。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先后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并按照功劳大小,血缘,地域等分为五个爵位来定尊卑等级:公,侯,伯,子,男。
除了这些,周公还提出“兴灭继绝”的仁政,就是对前代圣王后裔进行分封,并全部都尊为“公爵”(共八个),而不是赶尽杀绝。这就是周公让孔子折服的原因之一,也是后世称周公为“元圣”的理由之一。
纣王的儿子被安排在商朝旧都殷地(今河南安阳)继续管理商朝遗民。并在其周边设三个国家(邶,墉,卫)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三监”的国君分别是:霍叔,蔡叔,管叔。
纣王有个太师叫做箕子,是个巫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商朝灭亡后,箕子不愿做周朝臣民,他带上一群人马,漂洋过海来到朝鲜半岛,开疆拓土,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朝鲜。
司徒梅伯被封于今天湖北的黄梅县(伯爵),梅伯成为梅姓始祖。
纣王的哥哥微子被封在现在的河南商丘市(兴灭继绝中,商汤的代表),叫宋国,为公爵,宋国人也是以商朝遗民为主。到了宋缗公(宋国第五位国君)时,生长子弗父何,缗公去世后,其弟宋炀公不顾周礼规定的嫡长子继位制而自立,后被弗父何弟弟鲋祀所杀,公子鲋祀杀叔叔炀公熙后,依周礼应该由弗父何继位,但弗父何不就,让位于弟弟鲋祀。史称“弗父何让国”。
弗父何被封为宋国上卿,他的食邑在栗(音li,在今天的河南夏邑县),弗父何回到食邑后,生宋父周。诸多史料称孔子是圣人之后,其中的圣人指的就是弗父何。
孔子以上世系顺序如下: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防叔——伯夏——叔梁纥——孔子。到了防叔时,防叔因避乱由宋奔鲁……
商朝贵族姓“子”,孔子姓“子”,孔氏,“子”姓延伸出了几十个氏,后人逐渐用氏代替了姓,如今全国姓“子”的人大约只剩三万人左右(包括少数民族),“子”姓成为稀有姓氏。
周代实行“世卿世禄制”的人才选拔机制,即“世袭制”,但有条件的:五代后要降一级,卿降为大夫,大夫降为士,士降为平民(很多都不到五世就被贬为平民),这就是“五世亲尽”的意思。
到了孔父嘉时,已经五世了,所以孔父嘉只是大夫了,官至大司马。宋穆公时,孔父嘉被任命为托孤大臣,和太宰华父督(宋戴公之孙,华姓、督姓始祖)不和。
有一次华父督见孔父嘉的妻子魏氏非常美艳,欲谋夺其妻,周桓王十年,华父督找了个借口杀死了孔父嘉,并夺其妻,途中,孔父嘉妻子魏氏自缢身亡。
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因恐于华父督的迫害,防叔逃至鲁国定居。防叔的孙子、孔子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将军(和狄虒弥,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勇士,他高大威猛(孔子身高达1米9,被称为“长人”),力大无穷,曾只身托起城门,让将士安全通行。
孔父嘉被杀是孔氏家族的大事件,所以从孔子开始,以“孔”为姓(氏)。
孔子年轻时多次回宋国考察殷礼,为他后来的思想和学说的形成,奠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礼经》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唐朝时期,在河南夏邑县就建有“孔子还乡祠”!宋真宗时期,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迁居于此,对孔子还乡祠进行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其后,历代都有修复,扩建孔子还乡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