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往事单县终兴镇五里庄村

编辑/朱秋霞

五里庄行政村下辖五里庄、徐大庄、徐前园,徐关庙四个自然村,年属于第八区(终兴)管辖,年成立人民公社五里庄大队,年,撤社设乡,五里庄村大队改为五里庄行政村,属王小庄乡,年2月,合乡并镇,王小庄乡整体划回终兴镇。

村名由来

五里庄村清乾隆年间(-),系单县城里朱氏的田庄,因距终兴集市五里路,故得名五里庄。

徐大庄村明朝中叶,徐氏在此建村,因人丁少,便祈盼家族兴旺,取名徐大庄。

徐前园村清道光年间(-),徐大庄徐氏在村前开菜园,人称徐前园,后李、王、诸姓买下菜园,建房立村,取名李新庄,因没传开,仍沿前称。

徐关庙村明洪武年间(-),徐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单县,先居城东徐楼村。明嘉靖年间(-)分迁此处,因村东南角有座关帝庙,取名徐关帝庙,外村人惯称徐关老爷庙,后称徐关庙。

村庄往事

五里庄寨在清乾隆年间,五里庄村是单县城里大户朱氏家族的田庄。清同治九年(年),朱氏家族朱老六到五里庄安庄子,管辖土地多亩。旧社会,穷人为了生存,就来到五里庄租种朱老六的土地,以收成的二八分(朱家占八成,佃户占二成)来维持生活,为了方便耕种,这些人就在五里庄安下了家,所以五里庄就有了张、赵、郭、蔡、唐、姜、孙等姓氏。

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朱老六为了防备鬼子进村,就在五里庄四周打了寨墙,寨墙外还挖了六米宽的水沟,寨门朝南,四角有土炮楼,炮楼上有枪眼和瞭望口,有专门管理村庄的庄长,负责一个庄的安全,派人全天看守炮楼,一有情况就赶快叫老百姓进寨,关上城门。朱老六死后,土地由儿子朱瑞松掌管,土改时朱瑞松被打倒,土地平均分配给了村民。

住房解放前至上世纪60年代,五里庄村里的土坯房还比较普遍,砖房很少,墙体是用粘泥做成的,上面搭的是麦秸草,麦秸草上面还有的是用泥巴抹平的,这种房屋最怕的就是连阴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漏水就用盆子、水桶接,滴滴答答响。寒冷的冬天,木格窗户都是用纸糊着的来挡风。

到了70年代,有的人家为了防止房顶漏水,就在草顶上面铺上了一层瓦片,后来有的户把麦秸草去掉,换成木头椽子,上面再盖上瓦片。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了,有钱的户建起了砖瓦房,墙体全部都是砖垒成的,因房前沿不带厦,老百姓叫安个“葫芦头”,结束了泥巴墙的年代。

90年代,住房已发展到砖瓦房,有的开始建带厦的,并垒起院墙,安上了大门。年以后,住房快速地变化,由原来的砖瓦房平厦、砖瓦房大厦换成了小洋楼,也有许多人家去城市买了商品房。

文艺宣传队文革期间,各村都有文艺宣传队,五里庄村青年蔡忠文有点文化如识,大队就让他担任文化宣传队队长,宣传队由男女16人组成,有竹板、梆子、锣、鼓等乐器,他们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排演节目,每晚给记一个工分,有演出任务时,才能占用白天的劳动时间,为响应“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号召,排练的节目有快板书、大合唱、三句半,内容都紧密配合当时的各项政治运动,

比如快板书“说灶王”,“说灶王道灶王,灶王不过巴掌长。一年到头把它敬,包碗饺子它先尝。又烧纸又烧香,没有半文来补偿。祖祖辈辈把它敬,后来还是饿断肠”,就是迎合破“破四旧、立四新”,对旧思想、旧观念的一种批判。宣传队表演的形式通俗易懂,演唱的红歌群众特别喜欢看。

歌谣现年70多岁的蔡忠文老人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歌谣记忆犹新,这些歌谣伴随着他长大。

“说东洋、道东洋,东洋鬼子真猖狂。飞机大炮、机关枪,不是杀来就是抢。”、“有枪拿枪,没枪拿刀。没刀拿木棒,保卫咱家乡。粉身碎骨掉脑袋,亡国奴啊决不当。”、“莫打鼓来、莫敲锣,听俺唱个参军歌呀,新战士你们听着,骑着毛驴去参军,家里的事情有人问,披上红来戴上花,我去当兵不呀想家,胜利后我再回家。拥军抗战多光荣,这边接来那边送,红鸡蛋吃个不清,哎哎红鸡蛋吃个不清”等等,

这些歌谣语言朴实生动,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如今时空变迁,能知道这些歌谣并唱出来的人已经很少了。

村庄名人

王宇符徐大庄村人,乾隆三十九年(年)置巡检司戊守,今江苏省东台市东南四十八里富安镇,旧时为盐场,清设盐课大使驻此。

注:盐课司大使始置于明,清代于各盐场、盐池、盐井处所设盐课司,为基层盐务机构。

王庆恩徐大庄村人,生于道光元年(),王宇符四子,国子监生,曾任南河巡检,历任安东旧仁瓜州司巡检,办理安微粮台兼徐州护卫军,署理砀山、甘泉、赣榆等县知县。

附: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文/李明(五里庄村)

小时候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最大的盛事就算是露天电影了,那时是我们很喜爱的就是电影放映员,一个是王保林,另一个就是赵成军,我们都管叫他俩师傅,只要他的拉着车装着箱子一来,我们就会奔走相告,今天要放电影了,然后赶紧回家,吃饱饭,然后早早的去放电影的地方,去占一个好位置,还没开场放电影,那里已是人山人海了,我们小孩基本上都会和家里要点零钱,买点小吃,一边吃一边玩,很是热闹。

不久电影员师傅就来了,支上架子,放上那些机器,就准备好了,可是一开始基本上不放电影,而是先放个加演片、如时政纪录片,科教的东西,都是我们小孩不愿看的东西,所以该玩的还是玩,该吃的还是吃,直到这些片子放完了,然后肯定是村里的村长、书记讲话,讲的都是些紧跟时代的话题,现在都忘记了,不过最后一句,我们肯定还记得住了,他说:“现在讲话完毕,开始放电影!”人群中立刻传来掌声和欢呼声,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了,于是电影放映员开始放电影。人山人海立刻就静了下来,大家都在专注地看电影。

《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智取威虎山》、《英雄儿女》、《红灯记》等,都是我们特别喜爱看战斗故事片,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很长时间村里才放一次电影。那时候,乡村没有什么娱乐,放一次露天电影就是盛事了。如今这些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记忆了。

资料收集:李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2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