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奖励“文明富豪”
村民王素玲主动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村民在展示“文明钞票”
单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磊和村民一起包饺子
街长和村民们在打扫街道
街长在展示记录本
可沤垃圾桶和不可沤垃圾桶
刘土城村支部书记刘洪启在介绍村里的文明实践活动
大众网菏泽·海报新闻5月17日(见习记者张芳)近年来,单县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把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开展垃圾分类、乡村夜话、敬老饺子宴、文明实践银行、街长制等创新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日,大众网记者来到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高老家乡张武楼村,绿树红花映着白墙,干净整洁的街道上有序的摆放着垃圾桶,每家每户的门上都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穿着红色志愿服的村民正在弯着腰捡拾垃圾。记者切身感受到农村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听村民讲述,在半年前的刘土城村,跟记者现在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文明实践站对面的河沟里以前全是垃圾,遇上有风的天气,塑料袋就在天上飘着。”刘土城的街长杨金义说,夏天吃剩的西瓜皮在河沟里腐烂变质,吸引了大批苍蝇、蚊子,村民要是想在路边歇歇脚,定会被苍蝇蚊子包围。
过去垃圾乱堆乱放是农村的普遍现象,是造成环境“脏乱差”的最直接原因,刘土城村村支部书记刘洪启意识到要想搞好居住环境,首先要搞好村里卫生,就决定召开村民大会,呼吁村民实施垃圾分类。把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沤垃圾”和“不可沤垃圾”。“可沤垃圾”用白色小桶装,主要是剩饭剩菜、杂草树叶等易腐烂垃圾;“不可沤垃圾”用绿色大桶装,主要是塑料、玻璃、废弃金属等不易腐烂垃圾。“可沤垃圾”每天由村保洁员收集后运至村外固定堆放处进行沤肥返田,“不可沤垃圾”则由保洁公司运至县城垃圾发电厂转化利用。
大众网记者走访发现,刘土城村村内主干道、背街胡同及偏僻小道上都干净整洁,随便推门走进一家农户,院子里收拾得干净利落。村民纷纷表示,多亏了村里搞垃圾分类,现在蚊蝇比以前少多了,也干净了,心里敞亮。
刘洪启说:“经过垃圾分类,本来每天至少要往中转站运一趟,现在减少至三天一趟,大大地节省了运输费用。”
据介绍,刘土城村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街长制”,由群众选出一批老党员、责任心强的村民作为“街长”,负责管理和监督街道卫生和沿街住户的垃圾分类,街道环境治理步入常态化、标准化、制度化。由此推而广之,实现了“五清理一规范”,即清庭院、清厅堂、清卧室、清厨房、清厕所和规范穿戴及生活方式,形成了居家清洁的良好生活习惯。
刘土城村的街长杨金义说:“每天早上六点左右,村民就陆续出来打扫街道,非常积极。现在村民都有怨言了‘起得晚了抢不上打扫卫生了’。然后等过半个小时,我就开始检查分管街道上的卫生和各户的垃圾分类情况。”
刘土城村的垃圾分类的做法却是跟垃圾分类第一村张武楼行政村朱庄自然村学来的。大众网记者来到张武楼行政村口,远远看到一群穿着红色志愿服的村民正在街道两侧弯腰捡拾垃圾。
“现在小孩子吃了零食,如果没有看到垃圾桶,就会一直攥着包装袋,直到找到垃圾桶,把它扔进桶里;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也经常拐着拐杖出来捡垃圾。”张武楼的村干部郑和强说起村里的情况一脸自豪。
孝善敬老饺子宴:“孩子,你办了一件好事啊”
单县是有名的“长寿之乡”,自古就有“学善、从善、扬善”的传统美德,“孝善文化”源远流长。在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每月大多固定农历初九这一天,组织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饺子,爱心群众聚在一起包饺子,老人们聚在一起吃饺子,其乐融融。
饺子宴的资金最开始是源于村民和企业捐款,后来变成个人认领承办的方式,举办一次的费用几百元至一千元不等,不少在村的留守妇女都义务帮厨,体现自己的爱心。现在饺子宴已经被认领到年3月份。
大众网记者走访了曾认领承办饺子宴的刘土城村村民靳昌启,靳昌启说:“我是和其他两位村民一起认领的,我出了块钱。我干三天活才能赚到块钱,但我就想为村里做点事,看到老人高高兴兴地吃饺子,我也高兴。”
“通过举办饺子宴,村里变化很大,婆媳相处更和睦了,四邻关系更友好了,以前各扫门前路,现在不分彼此呢。村里的老人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办了一件好事啊’。”刘洪启说。
村民王素玲就是在饺子宴的活动里,实现了巨大的转变。以前,每当收水费的时候,村干部上门去收次,就有次被赶出门,但通过参加饺子宴,听村支部书记上党课,讲故事,与村干部敞开心扉谈天,渐渐地理解了村干部的苦心。不但积极支持村里的文明实践活动,还主动提出在饺子宴上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高老家乡张武楼村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几届饺子宴,该村93岁的老寿星张元奇激动地说:“尽管同住一个村,俺们却不常见面。如今,大伙儿聚在一起拉家常话,吃热乎乎的水饺,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文明实践银行:“‘文明富豪’还能外出旅游”
高老家乡张武楼村成立全县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这也是山东省成立的第一家体现生态资源性的虚拟“银行”。
“银行”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行长”一般由村两委负责人或德高望重的村内人士担任,“发行”万、万面值不等的文明钞票,村民正能量的行为都可以得到文明钞票,比如,孝敬老人、调节邻里矛盾、红白事俭办、参加治安巡逻、义务劳动等,银行也可根据每个家庭的垃圾分类和整洁程度奖励文明钞票。
在规定的时间内,村民可用存储的文明钞票到“银行”兑换洗衣粉、清洁剂、毛巾等生活用品。获得文明钞票数额较高者,被评为“文明富豪”,荣登全村文明财富榜,每年在全村隆重表彰,村两委还组织“文明富豪”外出旅游,激励其继续当好文明实践的排头兵、引领者,乐享文明实践带来的幸福生活。
龙王庙镇刘土城村村民王军玲坚持垃圾分类,积极参与乡村夜话、志愿者服务队及社会公益活动,还出资举办了今年2月份的敬老饺子宴,被评为“文明富豪”。年春节来临之际,单县县委书记穆杰到其家中走访慰问,称赞她为“孝老敬老的模范”,王军玲激动地回答:“现在生活好了,我就想着多为村里老人们做点事。村里举办饺子宴,大家都争抢着排队呢!”
乡村夜话:“村里的事情商量着办”
40多年前,鲁西南地区农村群众就有在夜晚聚在一起“拉呱说事”的习惯。发轫于单县的乡村夜话重拾这一传统,由镇村干部组织村民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围绕村内具体事务,共同商量解决办法。乡村夜话首先在高老家乡张武楼村发起,又推广到全县所有乡镇。
垃圾分类的实施,饺子宴的开办,归根结底都是乡村夜话中抽芽生根。日落西山,务农而归的村民们在饭后聚集在广场上,认真听村干部提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或积极响应,或一脸沉思。
“每到晚上,村民总是三五结群的坐在村头上,热烈的说着村上的大事小情。村干部就想着,不如把村民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商量着办。”高老家乡的党委副书记、乡长闫西彪说,同时让村民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更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单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磊说:“财政有限,民力无限,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在乡村振兴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时刻牢记,村民是主体,村干部是主导。经过我们多年实践,充分认识到只有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和村干部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夜话听民声、解民事、聚民心,汇集众智、易于推行、效果良好,不仅成为村两委同群众商量大情小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同时,乡村夜话开通了社情民意的“直通车”,架起了党群干群的“连心桥”,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基层治理探索出了一剂良方,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