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郑芷南金立红发自菏泽单县01:岁时被单县曲艺队选中,如今58岁,齐林华依然从事着她热爱的曲艺行业——山东落子。左手“荷叶”,右手竹板,神情一凛,一曲《十大劝》的唱腔便起来了。40年来,齐林华带着山东落子、坠子、琴书走遍大江南北,她说,曲艺就是她的生命。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初见齐林华是在她的家中,红木座椅上端端正正地摆着一把二胡,这是她与爱人拿手的乐器之一。齐林华主要精通的是山东落子和坠子。据了解,山东落子是山东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一湖一汤一落子”是单县的地域文化名片,“湖”是指国家4A级景区浮龙湖,“汤”是指单县名吃羊肉汤,而“落子”则是曲艺种类。年6月7日,山东省单县申报的“山东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坠子,最初来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七八岁时,齐林华便喜欢听戏。“小时候,农村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老艺人来到村里唱戏,我听着看着就入了神,两三个小时一场戏我都不走。”齐林华说,儿时对戏曲的着迷成为她后来选择入行的重要原因。18岁那年,单县曲艺队来到她所在的学校挑选队员,她因为“自己的一点功底”被看中,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元秀为师,学习山东落子和坠子。从那以后,曲艺便成为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落子和坠子就像姊妹俩,落子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坠子需要伴奏。”为齐林华伴奏的队员里面便有她的爱人商存礼。商存礼科班出身,15岁便接触曲艺行业,坠琴是他常用的乐器。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在齐林华向记者展示的多个演出视频片段中,都能看到商存礼的身影。多年坚持换来诸多荣誉有一段时间,山东落子没落,听的人比较少,齐林华便开始将目光放在坠子上,试图用另一种技艺将戏曲传承下去。“我们县里文化馆的馆长找到我,说落子还是要传承下去。”于是,年,齐林华收了两个徒弟。拜师时,大徒弟刘霞30岁,小徒弟王青17岁,三人同台,在城乡大小舞台唱起山东落子。在齐林华家中,有一大堆的荣誉证书,这些是她多年来“行走江湖”的证据和成果。40年来,齐林华带着曲艺走遍大江南北,将她高昂的嗓音留在全国各处,多次获得奖项。年,齐林华在菏泽第一届曲艺会演中获得表演一等奖;年演唱的坠子《唱一唱鲁西南的农村人儿》获首届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曲艺银奖;年6月在山东省曲艺会演中演唱的坠子《咱农民赶上好年头》获二等奖;年被山东省文化厅选拔为首批齐鲁文化之星;年,带领两位徒弟合演的《师徒三人逛新城》在年单县春晚中引起轰动......齐林华介绍,单县目前只剩零星几人还能唱山东落子,其中大多数都七十多岁,上了年纪,能够到处去演出的只剩她和两个徒弟。演唱“山东落子”时,齐林华左手自打铜钹,右手以大竹板击节演唱。“我们称‘铜钹’为‘荷叶’,打‘荷叶’时只能用大拇指撑着‘荷叶’,撑不住便全垮了。”齐林华回忆自己初学山东落子时吃了许多苦,为了练习,她只能坐在被窝里练习一边用大拇指撑‘荷叶’,“如果撑不住就掉在被窝上,站着不行,‘荷叶’掉下去会砸到脚,很疼。”记者看到,齐林华的右手因为长期打竹板生了厚厚的一层茧,“不疼也不痒,就是变形了。”“只要能动就会一直唱下去”“山东落子和坠子是我自己的爱好,尤其是坠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齐林华说,由于长期下乡义务演出,花费较大,为了保障生活和供孩子读书,她开了一家油炸羊肉串店,至今也一直干着。“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不能闲着。一年下来大概有十几场演出,其他时间就做点小生意。”除了拿手的山东落子和坠子,齐林华还会大提琴、唢呐、电子琴等乐器。“各种乐器是相通的,摸索着就越来越精通了。”曲艺给齐林华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富足与性格的淡然,“没有这些东西,就会很茫然,不知道做些什么。”齐林华坦言,在其他人眼中,可能她们这些戏曲爱好者就像“疯子”,钻到戏曲里出不来,对此她笑着说,“总比钻到牌局里出不来强”。据了解,目前,齐林华是菏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资格正在审批。齐林华对未来有着期望,“山东落子这一剧种是劳动群众最主要也是最基础的娱乐方式,通俗易懂,倡导孝义,应该传承下去”。她说,“我是曲艺队出身,肩负着传承人的义务。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唱下去。”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张蕾见习编辑孔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