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往事单县张集镇黄堆寺村

李从悠 https://yyk.39.net/doctor/322120.html

编辑/朱秋霞

黄堆寺行政村下辖黄堆寺、徐楼、小张庄三个自然村。年公社化,成立小张庄大队命名,辖黄堆寺、小张庄、徐楼、张夏庄、王楼五个自然村,年撤社改乡,隶属黄堆乡,年合村并队,小张庄、徐楼、黄堆寺合并为黄堆寺行政村,年,合乡并镇,黄堆乡并入张集镇管辖。

村名由来

黄堆寺村明嘉靖三年(年)袁氏自本县王小庄袁庄迁此,因村东南有座黄堆寺庙,遂以黄堆寺名村。

徐楼村明正统十三年,徐氏祖讳瓒自徐寨镇徐楼迁此建村,建有楼房,故名徐楼。

小张庄村据《张氏族谱》载:明嘉靖年间,张氏自金乡南8里霍古寺迁此,由于兄弟排最小,故名小张庄。

村庄往事

古庙会在徐楼村西头有三间古庙,人们塑泰山奶奶等三尊神像,每月初一、十五和逢年过节,周边村民都来上香许愿,清初形成了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四在徐家大关坑西边举办两天庙会。据老人说,解放前,每次庙会都唱大戏,大戏台是用四轮大车排列扎起来,开戏第一天,各地商贩云集此地,各种生意买卖齐全,各种小吃摊位前人满为患,黄堆集刘家煎包、徐家的大蒸馍,供不应求,各种商品摆满了街道两边,至六十年代结束。

石磨香油小张庄村石磨香油始于清代末期,采用传统的石磨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油香迎风香十里,很受百姓欢迎,一开始只有一两户香油坊,逐步扩展成多户香油坊,在单县东部打出了名气。随着时代变迁,推磨的方式更新换代,解放前用人力推磨,80年后用毛驴拉磨,90年代用电力带磨。

徐楼村木业组年前后,徐楼村有三个生产小队组建了木业组,每组有10至15人不等,以生产家具为主。各组专门有两人负责销售,主要销售方式一是定做,二是赶会。销售人员每天拉着地排车徒步奔跑于金乡、鱼台、丰县、嘉祥等地,每天要跑50至里的路程,在外过夜是常有的事。

做家具的师傅为了快点赶活,晚上经常在煤油灯下加班到10点钟。每个人每月向生产队交15元,生产队给记满月的工分,当时叫“三得利”,即国家、集体、个人各得利益。木工组成员的生活相对比一般社员过得好,凡是参加木业组的人员都提前盖上了新瓦房,生产队也比其他生产队搞得好,既有了集体收入,又给国家增加了的税收。木工组一直延续到年冬,责任制开始后结束。

村庄变迁

解放后,黄堆寺各村响应党的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深翻土地,改造盐碱地,组织群众大兵团作战,口号是“早起五点半,地头两顿饭,定叫粮食翻两番。”完成了农田基本改造。

六七十年代,大队成立了砖瓦窑厂、木业加工厂,又成立了卫生室,本村老百姓看病不花钱。开展农业学大赛,土地大划方,完成了各生产队百亩成方、千亩连片的农田基本改造,为机械化打下了基础。

徐楼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小路弯曲,到处是走不出去的死胡同,生人进村十人九迷,要想修一条贯穿村的东西街,必须经过历史遗留下的大坑还要扒掉房子30余间,路面用土万方余。为了早日实现村庄规划目标,多次做搬迁户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理解,村委会按人口分配每人六方土的任务,当搬迁户两口屋的土填进大坑时全村沸腾了,村民有的用地排车,有的用机动三轮车,有的求亲告友帮忙,运土的车辆从四面八方送入大坑,忙坏了收量土方的几位老人,此举得到了张集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亲临现场指挥为运土群众加油,用了10天时间,一路横穿东西大街从坑中穿过,大大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资料收集:徐汝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9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