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往事单县徐寨镇李古洞村

辽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103/4753196.html

编辑/朱秋霞

李古洞行政村下辖李胡同、庞庄、徐庄、张庄、后枣园、前枣园六个自然村全村。年1月公社化时成立李胡同大队,属于时楼公社。年划归为芦墓公社管辖。年3月体制调整后,将李古洞大队变更为成立李胡同行政村,属芦墓乡管辖。年3月合乡并镇,芦墓乡并入徐寨镇。

村名由来

李胡同村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建造房屋时户与户之间留有胡同,故名李胡同。

庞庄村明万历年间(-),庞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时有大片杏树,初名杏园村。清康熙五年(年),改称庞庄。

徐庄村明永乐年间(-),徐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建有庙宇,初为徐天地庙,后庙毁,遂改称徐庄。

张庄村明万历五年(年),张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张庄。

后枣园村明洪武四年(年),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当时植有枣树,故以枣园名村,后村前又建一枣园,此村改称后枣园。

前枣园村明洪武十年(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先居枣园,后分支迁此建新村,因址在原住村前,故名前枣园。

村庄变迁

解放前,由于地薄,亩产量很低,一年到头忍饥挨饿,生活非常困难。有句民谣“爹拉梨子,娘拉耙,爷爷在后边打坷垃”,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群众大力改造盐碱地,挖渠打井,改进农田水利设施,生产略有好转,但由于肥料跟不上,亩产量总也上不去。

五十年代,集体改造农田,积肥造肥,亩产量有所提高,有的生产队收成好,每人可以分小麦50多斤,收成不高的队,每人只能分20多斤麦子,不够全家人的口粮,基本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过日子。年前后闹灾荒,长期挨饿,很多人得了水肿病,多人外出逃荒,加上疟疾肆虐,生活苦不堪言,幸亏政府紧急从外地调来地瓜干、高粱、麦麸子、干菜支援群众生活,饥饿状况才得以缓解。每个生产队还抽出一名卫生人员带着热水在田间地头给群众服药,彻底根治疟疾,当时口号是“疟疾蚊子传,吃药不要钱,七天吃七次,防止今后犯”。

八十年代,农村迎来转机,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人们每天鼓足干劲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忙碌,粮食亩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家家都吃上了白面馒头,生活有了好转,温饱基本解决。

年,取消了农业税,种地还给补助,人们发展洋葱、大蒜等经济作物,加上年轻人外出打工挣工资,家家户户每年的收益都很可观。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城里买了房子和车子,生活水平翻了一番。

年起,李古洞村开启合村并居规划,年正式开始征地,计划建设18栋(10+1)楼房,预计年底前完成入住。已完成项目有光伏发电三处、面积约30亩的塑料大棚三个,新建学校楼房30间,幸福院12间,党员活动室6间、卫生室3间,医院大楼68间。

农闲时节,村民在乡村大舞台唱歌跳舞、娱乐健身,到处欢声笑语,幸福生活又更上一层楼。

资料收集:李德秋、王衍桃、李全星执笔:王绪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8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