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氏碑记
太昊氏系伏羲母华胥之母族。原鸡高唱三声,将太阳从地下引出。太昊奉鸡为神鸟,拜为图腾,曰凤凰。太昊风姓,《左传》可证;风即凤,甲骨卜辞可证。顾颉刚据《左传》研究,太昊氏起源于今菏泽境内古济水流域。二〇一八年首都师范大学发掘定陶古陶丘遗址,出土大量北辛和大汶口早期文化陶鬷、陶钵、鸟喙壶等陶器。学者推定济水南岸古陶丘是太昊氏在境内较早聚居地。《河图》云,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大人迹,雷泽龙族人之居也。太昊女华胥与龙族男合婚生龙子伏羲,其后炎帝、帝尧皆为龙子,龙之传人自伏羲始。《左传》有“太昊氏以龙纪,故以龙师为龙名”之说,其凤鸟图腾已不现。汉代人将父族母族称为太昊伏羲氏,至使后人误认太昊即伏羲,伏羲即太昊。战国荀子在《正论篇》中先写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及伏羲,二名见于一书,知为二族之人。《左传》昭十七年称:“陈,太昊之墟。”陈,即春秋陈国,今河南淮阳县。查《中国文物地图集》,淮阳境内及周边百里之内既无北辛、裴李岗文化遗址,又无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知此陈为太昊之墟为后起之说。顾颉刚认为舜裔自鲁西南古济水流域将陈之地名带到封国,淮阳东北之大陈留、小陈留地名可证。王献唐认为上古无字,陈、成音通,舜裔自成阳将陈之地名带到淮阳,成阳有尧母陈风氏陵可证。太昊后人脉络清晰:华胥、女娲、少昊、风后、颛顼、帝俈、虞舜、伯益、商契等。
汉《吕梁碑》载:“帝颛顼生虞幕,幕生穷蝉,蝉生敬康,康生桥牛,牛生瞽叟,叟生舜。”虞舜是上古国家文明开拓者,史称有虞王朝。舜之后有虞国,为夏诸侯。周初舜后妫满封于陈,以奉帝舜祠,是为胡公。陈国存国四百五十六年,传二十六君,其后有陈、胡等姓氏。公元前六七二年,陈厉公子敬仲完奔齐,为田氏。历八代二百年,田常专权齐国,传三代近百年;田齐代姜齐,传八王,计一百八十九年,亡于秦。太皞后裔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在周初分封七十一国之中。为周初封国,世居梁山境内济水岸边,有青堌堆、贾堌堆、土山集及东平县济水两岸大汶口、龙山遗址多为四国祖居地。宿、须句、颛臾亡于春秋。任国传在济宁微山仲浅遗址立国。考古证明,此处无战国之前文化,应是后迁之国。韩非子考任、仍、娀、戎四字互通。顾颉刚《有仍国考》,国在菏泽境内济水之滨安陵堌堆,即春秋之戎城。战国之际,戎人东迁济宁,为任国,亡于战国之际。少昊氏约于距今六千年从太昊氏分出,以鹰属鸷鸟为图腾,反映出私有制出现。少昊己姓,己氏邑在今曹县东南,是少昊氏最初之居地,后迁大汶河两岸。少昊邑穷桑都曲阜,世不失职,大汶口文化是其聚落。《左传》载少昊有四子,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其后有允格、台骀。台骀迁汾水,封汾川,为汾神,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尧舜时契为少昊后,佐大禹治水,功封于商,其后商汤立国五百余岁。有伯益者为少昊裔,佐大禹治水,其后为秦国。秦汉以后,太昊、少昊后裔完全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
古稀学人潘建荣
庚子年秋于鬷川龙池
伏羲庙碑记
古成阳,地在雷泽东南,为伏羲桑梓、尧舜故里、禹夏旧居,商汤擒桀之地。旧有雷神华胥庙,不知其始也。庙西有帝尧陵及舜生姚墟处,系先秦人所为。汉先立伏羲庙,后起三皇庙,奉伏羲、女娲、炎帝,天下尊崇也。
上古书《河图》云:“有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山海经》:雷泽中有雷神,即龙也。大人迹,居住雷泽周围以龙为图腾雷神氏之人迹也。华胥,以凤鸟为图腾太昊氏之女也。龙族男合凤族女,生伏羲,华夏人之共祖也。祖,父之父也,知自伏羲始上古社会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形态,在考古学上与北辛文化晚期相对应。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年在雷泽东南岸成阳故城内发现面积达五万平方米的北辛文化遗址,可证伏羲生于古成阳,伏羲为华夏人记忆中第一位男性祖先。龙的传人自伏羲始。史称伏羲结网罟以猎兽捕鱼,供人温饱;制嫁娶,定婚姻,因夫妇、正五行、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渐立,王道乃生。知伏羲乃文明之始也。
《水经注》渭水条云,成纪有伏羲生处。汉纬书《遁甲开山图》:“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其后《河图稽命征》曰:“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复记之,致伏羲生成纪说影响甚大。成纪乃西汉景帝中元六年所置,故此说为晚出。
伏羲时代约千余年,传十五代,有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阳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皆袭伏羲之号,故天下多有伏羲陵。第一代伏羲葬于雷泽之滨古成之地,庙后即陵也。第二代伏羲葬山东单县包水之滨,故宋《元丰九域志》单州有伏羲陵焉。第三代伏羲大庭氏葬山阳今高平之西。但凡冠以伏羲陵、伏羲庙之陵庙,多为早出。自战国以来,对伏羲母族太昊之名冠以伏羲之氏,曰太昊氏伏羲。淮阳太昊陵伏羲庙就是一例,可证为晚出之陵。多为东族西迁所至。女娲为伏羲妻,继伏羲为皇,反映出母系向父系过渡转变漫长历程中男女轮流主宰社会之现象。女娲之后主宰者孰男孰女不知也。直到距今五千二百年伏羲直系后裔炎帝执政,社会方渐稳定于父系氏族社会形态。炎帝时代传十六代,约五百年。炎帝及蚩尤为东方人,生于羊水,《水经注》称羊里水。炎帝姜姓,生于尚羊,即崇尚羊也。指生活在羊水岸边崇尚羊及羊水族群之姓。
距今五千年上下,伏羲支裔黄帝族由黄土高原东进中原,与太昊、少昊、炎帝、蚩尤各族经三百年融合壮大,在古兖州之青丘、涿鹿爆发与炎帝、黄帝、蚩尤争夺盟主大战。《逸周书》言黄帝杀两曎,炎帝榆罔战败南奔,死葬湖南,蚩尤被杀于青丘,葬大野泽畔。黄帝族大胜,为天下盟主。主政约百年,东方部落反叛,少昊族继之。黄帝族主流沿太行山东麓北上,故一路留下众多黄帝遗迹:如修武县浊鹿故城、巨鹿县城、唐县涿鹿城,张家口涿鹿城等。
少昊传太昊裔孙颛顼,颛顼传族子帝俈,帝俈传少昊后裔帝鸷,帝鸷禅位于炎帝后裔帝尧,尧禅位于颛顼后裔帝舜,舜禅位于炎帝后裔大禹。禹夏王朝历四百七十一年亡于商汤。汤乃少昊之后,立国五百五十四年亡于周武王。周乃黄帝后裔,尊黄帝为华夏之祖自周始。周亡于战国。秦皇灭六国,天下归一。历夏商周秦,两千年间各族融合为华夏,皆尊伏羲、炎黄为祖。三皇五帝已成为中华大一统观念重要精神支柱,三皇永存,伏羲永存。
潘建荣
庚子年秋於古成阳伏羲庙
女娲氏碑记
女娲,伏羲之妻也,夫妻为婚姻家庭之本也。伏羲女娲时代是上古社会由族外婚姻向夫妇婚姻家庭转变之节点。上古书《河图》云:“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谓大人迹者,乃世居雷泽周围以龙为图腾雷神氏之子脚印也。华胥者,世居古济水南岸陶丘以凤鸟为图腾太昊氏之女也。龙族男与凤族女合婚,生龙子伏羲,华夏之圣王也。伏羲生于古雷泽东南之成阳,有北辛文化遗址可证。伏羲又娶母族太昊氏女娲为妻,可证龙凤乃世代婚姻之族也。
三皇之女娲,又作女蜗、女娃、女希、女帝、女皇氏云云。首见《列子》,再见《山海经》,三见屈原《天问》,之后屡见先秦典籍。女娲氏最大功绩是为男女聘媒组成家庭,繁衍后代,被奉为“抟土造人”之祖妣。伏羲、女娲、炎帝被尊为三皇,乃渔猎、婚姻、农耕三时代之象征。故三皇之女娲非伏羲妻而为女娲氏。《列子·汤问》曰:“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子》曰:“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古人力颂女娲率万民与大自然争斗顽强生存之意志。
女娲功绩至伟,天下女娲遗址多矣。甘肃成纪女娲祠,陕西蓝田女娲谷,河南阌乡县女娲陵,山西赵城女娲陵庙,湖北襄阳鹿门山女娲庙,陕西平利县女娲山女娲庙,河南西华县女娲城,山东周村萌山女娲庙,荥阳汜水白玉山女娲祠,沁阳女娲山女娲祠,信阳鸡公山女娲祠,河北邯郸涉县中皇山女娲庙等等。淮河秦岭以北众多女娲遗迹,彰显后人对女娲之奠怀尊崇。核查文献,最早之女娲陵庙在今山东济宁市境。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承注山,在兖州任城县东南七十六里,女娲生处,山下有女娲庙。女娲陵,在兖州任城县东南三十九里。”据西晋《帝王世纪》所载:“伏羲陵在山阳高平之西”相距不过十余里。女娲文化之源头在鲁西南北辛、大汶口之太昊文化遗址,余皆由此向四方文化传播之结果。《中国文物地图集》之山东、河南地图上大汶口文化西至灵宝、西南达南阳可证。
孔子云:“太昊氏先起于木,木在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故太昊及其裔子华胥、女娲及女娲氏皆源于东方,是无可辩争的。
女娲氏文化永存!
潘建荣
庚子年秋於古成阳伏羲庙
炎帝庙碑记
东边碑;正面,伏羲碑记;背面,炎帝庙碑
古成阳,地处《禹贡》之雷夏泽东南十余里,先为伏羲桑梓,后为炎帝之都,再有尧舜故里也。古有三皇庙,奉伏羲、女娲、炎帝为神主。汉魏人传云,炎帝神农氏,非也。《史记·封禅书》记神农炎帝为两族,知神农氏非炎帝,而炎帝是神农。神农氏泛指农业圣人,家西方宝鸡一带;炎帝是东方河济间人,晚于神农氏,是距今五千年前后农业圣手。汉儒王符《潜夫论》言,有神龙首出于常羊,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以龙为图腾男子与以凤为图腾太昊氏女妊姒结合,生炎帝,为龙子,是为伏羲直系后裔也。常羊又作裳羊、尚羊,即古代鄄城南境瓠子河边之地名。瓠子河,古名羊水,其岸边炎帝之聚落称尚羊,崇尚羊水也。后置行政单位里,曰常羊里,简称羊里。羊水从羊里东流过羊角、负夏、黎丘、羊晋,计七十里,名羊里水,其下流复名瓠子河。二〇一八年春,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在今鄄城城内勘探古常羊遗址王堌堆,为南北长七十一米,东西宽四十一米,高十米,内含龙山文化之夯土台,当为炎帝族祭祀神台。按时人生产力水平,无三万人之聚落不可能夯筑成此台。故其台周围必有大型聚落常羊里遗址。常羊为炎帝及后裔帝尧出生之地,舜又曾灰于常羊。常羊里于秦朝名杠(姜)里,汉以后复名羊里,三国贾逵曾封羊里亭侯,后废于黄泛。
炎帝为时人之温饱,取刀耕火种之术,以五谷杂食佐肉食充腹,使人类健康繁衍,功被千古。《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於华阳(常羊),有神龙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於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计五百余年。炎帝曰魁隗、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末代炎帝名榆罔,同族姜姓蚩尤生于羊水之黎丘,欲夺天下主之位。榆罔求助黄帝,遂有涿鹿大战。炎族大败,杀蚩尤于青丘,葬大野泽岸,其墓犹在。榆罔南奔两湖,先秦多族是其后。长沙有炎帝陵,故曰位在南方。
炎帝族枝系繁多,人口广大。姜姓共工族,其后鲧禹,夏王朝是焉。姜姓伯夷族,其后齐、吕、申、许诸国是焉。汉《帝尧碑》称尧之先为赤帝魁隗,知尧及后世刘累、唐氏、杜氏、范氏、隋氏及大汉王朝尽炎帝之裔矣。故曰:天下万姓皆太昊伏羲子孙,炎帝、黄帝之裔也。三皇五帝,泱泱中华一统之同根共源也。
古稀学人潘建荣
庚子年秋于古成阳三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