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朱秋霞
温庄行政村下辖温庄、赵庄、张暗楼三个自然村,年温庄村属单县八区(终兴)管辖,年成立张集公社温庄大队,年撤社设乡,温庄大队变更为温庄行政村,属马楼乡管辖,年2月,合乡并镇,马楼乡整体划归终兴镇。
村名由来
温庄村明成化十九年(年),温氏自本县城东温庄迁到此地建房落户,沿用旧名,名温庄。温氏后继无人,杨氏自本县李田楼乡杨洼迁此,沿称至今。
赵庄村清康熙十五年(年),赵氏先祖从今金乡县化雨集迁此建村,名赵庄。
张暗楼村明成化十九年(年),张氏自张集镇张坊迁到此地定居,因建有暗楼,遂改名张暗楼。
村庄往事
水井温庄村曾有两眼古井,坐落在村子的东西两头。东头的一眼已被土埋掉。西头的现用石板盖住。井口用青砖砌成,直径二米,井深15米左右,全是人工挖成的。过去,村民吃水,必须使用各式各样盛水的工具,有木桶、土罐等去井边打水,如有两个水桶,就可用扁担担回家,担水也是有技术的,技术不好的,走起路来,两个水桶在肩上晃荡,人随着水桶也前仰后合,走一路洒一路,到家就剩半桶水。村里的妇女们为省去担水的麻烦,就把衣服或者菜拿到井边洗,一边洗衣服洗菜,一边拉家常,因此水井边总是最热闹的场所,每天都有人在此干活聊天,都成为农村生活的一种习惯。80年代以后,几乎家家都打了压水井,水井逐渐放弃,热闹场景也就成为了人们的记忆了。
困难时期年,温庄大队成立集体大食堂,不准百姓在家里做饭,如果看到谁家冒烟,就得受到处罚,就把这家的锅给收走。集体食堂有炊事员做饭,伙夫把饭菜做熟,按每家的人头分份,一一给盛饭盛菜。有老少不能到现场的,家人可以端回家吃,也有在现场吃的。起初还能吃饱,到了年底,天寒地冻,地里也没有什么东西了,生产队里储存的粮食又少,慢慢地就吃不饱了。苦苦熬到第二年春天,树叶发芽了,百姓们看到了一点希望,树叶可以当粮食,填饱肚子了。开始吃能吃的树叶,榆树叶吃完了,杨树叶、槐树叶又被吃光了,有胆大的人就到地里偷麦苗吃。很多人饿得没有办法,把榆树树皮剥开,晒干,磨成粉,夹杂糠菜一起吃。
年前后,政府开始发放购粮证,村民代表带着购粮证到现在张集镇八大庄粮库,去领粮食和地瓜干。领回来以后,村里有专人去推石磨,排号去磨成面。年开春,上级改温庄大队调来许多地瓜秧,当年地瓜获得大丰收,百姓的日子才慢慢地好了一点,以地瓜和地瓜面为主食,解决了饥饿问题。直到年分田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才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扫坑求雨过去,遇到几个月不下雨的时候,村民就组织人扫坑求雨。由一个无儿无女的女人顶着簸箕,坐村内的大坑中间大哭,另外七位青年妇女,拿着扫帚,围着她转圈去扫,嘴里不停地念叨:“扫地扫,瓮的瓮(推的意思),三天里头下满坑。”扫到一定程度,扫坑者再去劝坑内哭的人,说:“别哭了,别叫了,大雨马上来到了!”然后用水桶把水浇在簸箕上,求雨仪式就算结束了。这种求雨风俗一直流传到上世纪60年代。
资料收集:闫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