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台码头经济兴盛的单县记忆

林台古镇遗址出土的巨型陶器

林台码头遗址

民国时期以来的各种版本的《单县志》均记载,林台在单城南十八里,三台连峙,高耸相望,传为汉代转运与防御之所。如今,在单县曹庄乡李庄村附近的偌大一片湿地下,依旧残存着林台古镇的遗址。

林台古镇坐落于上古名泽孟渚泽的中心区域,水陆交通优势非常显著,早在汉代以前就设置了船只停泊港口和货物转运码头。

民间传说,西汉高后吕雉随汉高祖刘邦省亲故土单县终兴镇潘庄村(今日称谓),返回长安之前,刘邦、吕雉在林台停留了两天,意在“召见”一种背负“七彩龙纹”的神龟。当地官员岂敢怠慢,指派众人踏遍孟渚泽寻觅,终获“七彩神龟”。刘邦、吕后欣喜,认为神龟显现定是好兆头,大汉基业必将稳固、前程锦绣光明,遂将林台镇更名林台城,予以褒奖。

据说,时至今日,位于孟渚泽遗址的浮龙湖还有这种“七彩神龟”,只是其传说中的光鲜荣耀已不复存在。

汉光武帝刘秀南阳登基后,曾专程来到林台城,在其当年被王莽追杀隐身的地方修建了龙固庙、玄井亭、青罗庄等纪念性建筑物,还把亡命之时一老者送与的面食命名“光武壮馍”,至今仍在单县南部一带民众中流行。值得一提的是,刘秀还划拨巨款,扩建了林台码头,加固了林台城池,并在城中心建造了一座49米高的砖塔,成为林台城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

如今,在林台遗址的沼泽中,考古者可窥探到古建筑屋脊上置放的瓦质或陶质的兽形装饰。这些建筑饰物就是古籍记载的“脊兽”。古人认为以兽镇脊,可避火消灾于两坡瓦陇交汇点,以此严密封闭,避免雨水渗漏。所以说,从水下打捞“龙吻”“龙头”等兽脊装饰,或可揭开“水下有龙角”的秘密。

据记载,距离林台城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城镇,名曰赤龙镇。康熙年间的《单县志》如此记录:“南宋金时,单州团练韩公良臣督造赤龙战船置于此故名。”韩世忠曾任南宋时的单州团练使,其夫人梁红玉随其任上,为民间颂扬至今。南宋时期,赤龙镇坐落在如今的涞河畔,其战略位置尤其重要,为林台码头的上游屏障,凸显水上地理交通优势,被誉为“扼据涞河要塞之险,护林台城防之口要”。

由此足以看出,林台城及其航运码头较早的军事防御设施就在赤龙镇,为林台驻军防御敌寇之需。此与民国版本《单县志》对林台的“三台连峙”之说非常吻合,三台即青龙砖塔、赤龙镇、林台。亦佐证了单县关于汉、唐两代分别设置水运码头和战略防御的目的是一致的,前者出于商业所需,后者出于军事所要。水路交通便捷,使之具备了成为航运码头停泊船只、转运货物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当朝出于军事目的和战略地位,在这里设置重镇,事实上为林台城及其码头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商业契机。

另外,林台城坐落于孟渚泽中心地带,土壤肥沃、资源充足,特别是水产丰富、渔业兴旺,由此而形成集镇,又由集镇发展港口,随着黄河上船运业的兴旺发达,给孟渚泽区域带来了无限商机,为林台古镇的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证明,当时的林台城和赤龙镇为孟渚泽区域最繁华的城镇,也是古代黄河流域较早的航运贸易集散地。可惜的是,清乾隆五十一年(年),黄河泛滥,林台城、赤龙镇及其林台码头被淹没殆尽,曾经的辉煌永恒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近年来,单县民俗文化传承者、民间文物收藏家刘峰在林台及其码头遗址上,斥资建设了林台民俗文化村,展出文物上万件,恢复林台及其码头部分风貌,让当今的人们直观远古水泽一隅曾经的行商坐贾、河运码头所主导的经济社会兴盛繁荣的景象。

菏泽报业全媒体通讯员刘厚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75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