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11月27日电(记者李悦)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培育了一批创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当年全国平安建设考评中,山东省总分第四、位居全国第五名,成为全国最安全、最稳定的省份之一,并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中央政法委给予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深入山东省拍摄了《平安中国》第一集专题片。
“今年以来,山东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政法委部署,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着力探索符合山东省情、具有市域特点、满足群众需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东,社会治理成效更加显现。”11月27日下午,山东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平安山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域社会治理组组长梁战光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通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信访秩序持续向好,网络环境不断净化。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今年前10个月,全省接报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0.8%、8.7%,刑事案件立案、八类暴力犯罪案件、侵财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5%、12%、0.7%。近日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群众认为社会治安“安全”和“比较安全”的达98.81%,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达98.29%。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现在老百姓的许多事项不再需要东奔西跑,手机一点、键盘一敲就可以办好。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省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解决问题、办理事项余万件,群众能在网格办理的事项达87%,在镇街办理的占12%,在县级和县以上办理的事项仅占1%。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开始形成。目前全省多个社会组织、万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会治理第一线,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日益高涨。
强化顶层设计、顶格推动
省委成立平安山东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市域社会治理专项组,统筹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省委出台《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三年规划》,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山东作出总体部署,把社会治理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审议试点工作安排;刘家义书记对市域社会治理试什么、怎么试提出明确要求。省委政法委、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对全省社会治理创新作出总体规划和部署。省委政法委指导各市立足实际制定社会治理“优势项目”“弱势项目”清单,摸清底数、分类施策、精准发力,通过动员会、推进会、观摩会扎实组织推进。省直有关部门出台一批行业系统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规范。省政协就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进行专题调研、专门议政。全省个乡镇(街道)配齐政法委员,其中专职委员名,占21.2%,具体负责基层社会治理。
坚持试点带动、分步实施
以设区市为单位,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统筹考虑各市经济社会发展、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社会治安、品牌推广等情况,对全省16个市进行综合排名,经省委常委会研究、中央政法委批准,分两批组织开展试点。-年为第一批,-年为第二批,威海、东营、烟台、淄博、潍坊、青岛、济南、临沂8个市为第一批,其他8个市为第二批。虽然试点分为两批,但工作的总体想法是“分开报、合着创”,全省16个市标准不降、要求不低、工作不停,同步起跑、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第一年强弱项、补短板,夯实根基;第二年培育特色、打造优势,形成品牌;第三年深化提高、巩固成果,健全机制。通过试点工作,确保年第一批试点市全部达到“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标准,年全省16市全部达标,实现“治理体制完善、治理机制健全、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方式融合、治理模式成型”的目标任务。
落实市域主责、统筹推进
适应社会治理重心由县域到市域的战略转变,把握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特殊定位,全面落实市域主体主责作用,充分发挥市域统筹协调优势,把市域打造成为社会治理的“前线指挥部”。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推动各市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改革攻坚重点项目,构建省、市、县、乡四级贯通、权责明晰、高效联动的组织体系。东营市成立实体化的市域社会治理运行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力度明显加强。二是汇聚社会资源。各市积极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全省城市社区平均拥有社会组织10个以上,县乡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活动场所覆盖率达到50%以上。积极探索“网上群众路线”,引导广大群众“扫码进群”,参与社会事务。青岛市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对群众诉求照单全收,办结率98.27%。三是融合治理方式。改变以往单纯依赖行政管控的习惯思维,综合运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作用,坚持刚柔并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济宁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打造“和为贵”品牌,一体推进政风、社风、民风、家风;烟台市实行“法德共进”,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四是统筹城乡区域。把市域作为城乡两种社会形态的结合体,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势资源、优质服务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让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东营、滨州率先在全市城乡实现了专职网格员队伍全覆盖,城乡居民群众享受同样便捷高效的服务。
聚焦做实基层、夯实基础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一是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把网格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全省城乡共划分基础网格16.8万个,实现全覆盖,网格员总数达到27.5万人。坚持“支部建在网格上”,全省共设立网格党支部9.7万个,占网格总数的57.7%,党员网格员11.3万人,占网格员总数的41.4%。潍坊市奎文区打造“红色物业”、临朐县打造“红色网格”,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东营市大力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做到“小事不出格”,是全省唯一没有发生疫情的市。齐河县探索“网格化+乡镇综合执法”模式,推动执法重心下沉,打通基层执法“最后一公里”。网格员已经成为十大新兴职业之一,大学生报考网格员的热情越来越高。二是综治中心建设实体化。淄博、枣庄、东营、威海、日照、临沂、聊城、滨州、菏泽等9市实现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机构设置实体化、人员配备实体化、运行保障实战化。全省县、乡两级综治中心整合公安、司法、信访、调解、城管等1.2万余名工作人员进驻,建立吹哨报到、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第一时间了解群众诉求、发现问题隐患、联调联治突出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今天前三季度,全省有50个法院收案数量出现下降。三是雪亮工程建设一体化。全省建成“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探头万余台,省和16个市建成共享平台,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重点行业、领域的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
注重数据赋能、科技支撑
针对信息化建设统筹整合不足的短板,着手建设全省统一的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平台,推进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智能化辅助决策,推动依靠经验决策向依靠大数据决策转变。智能化防控风险,健全联测联防联处机制,提高智能感知、精准处置能力。济南市建立“警情、案情、舆情、访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稳定风险指数体系,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全面展现、分级预警。智能化支持司法,构建执法司法高效联动协同平台,推动衔接更顺畅、监督更规范、工作更高效。全省法院系统运行刑事案件网上立案系统,20%的案件在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完成申请。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月均咨询量超过3万人次。智能化便捷服务,推进“互联网+政法服务”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智能化政法公共服务平台,把窗口服务尽可能地移到网上、连到掌心,推动“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山东民生警务平台推出6大类项在线服务,受理网上业务万件次,户籍信息变更、交通违法处理等高频服务实现“零跑腿”。单县“百姓管家”、滕州“e呼善应”等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