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菏泽5月9日讯(见习记者张耀升)近年来,单县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因地制宜探索开展乡村夜话、垃圾分类、敬老饺子宴、文明实践银行等创新活动,把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单县模式”。
近日,中国山东网记者到单县部分村庄走访,切实感受到农村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发生可喜变化。
敬老饺子宴—弘扬孝善新风的好形式
单县是“中国长寿之乡”,自古就有“学善、从善、扬善”的传统美德,与人为善、崇德向善、以善为美等“孝善文化”源远流长。爱心群众聚在一起包饺子,老人们聚在一起吃饺子,这样的活动,在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村民李奶奶高兴地对记者说:“家里就我自己住,孩子们都在外地,平常都是凑合着吃,现在有了这样的活动,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可以经常聚在一起,天天跟过年一样”。
记者了解到,饺子宴由村孝善敬老理事会主办、村民自愿承办,每月大多固定农历初九这一天,组织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饺子。孝善敬老理事会面向社会爱心人士募集善款。今年春节刚过没几天,该村全年的饺子宴承办人名额已报满。承办今年3月份饺子宴的村民程建军说:“办饺子能带动身边很多人尽孝心,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
目前,敬老饺子宴释放出更多的社会功能和效果,它弘扬了“养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搭建起了乡亲乡情的“谈话场”和“聚集地”,更在潜移默化中对年轻一代进行了孝老敬老的言传身教。高老家乡张武楼村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几届饺子宴,该村93岁的老寿星张元奇激动地说:“尽管同住一个村,俺们却不常见面。如今,大伙儿聚在一起拉家常话,吃热乎乎的水饺,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文明实践银行——倡树乡风文明的好载体
高老家乡张武楼村成立了一家特殊的“银行”,名字叫“文明实践银行”。这家“银行”“发行”的不是人民币,而是10元、50元、元面值不等的“文明钞票”,村民王大娘这样说:“现在做好事可以获得文明钞票,比如捡垃圾,扫大街等,老百姓都抢着干,劳动激情可高了。”
5月6日下午,高老家乡张武楼村村委会院内,张武楼村星火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正在排队领取“文明钞票”,“今天,我们志愿者服务队集中对街面进行了清扫,可以领到我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发行’的10元‘文明钞票’。”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陈兴梅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文明实践银行”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行长”一般由村两委负责人或德高望重的村内人士担任,村民正能量的行为都可以得到文明钞票。比如,孝敬老人、调节邻里矛盾、红白事俭办、参加治安巡逻、义务劳动等,银行也可根据每个家庭的垃圾分类和整洁程度奖励文明钞票。在规定的时间内,村民可用存储的文明钞票到“银行”兑换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获得文明钞票数额较高者,被评为“文明富豪”,荣登全村文明财富榜,每年在全村隆重表彰。
龙王庙镇刘土城村村民王军玲坚持垃圾分类,积极参与乡村夜话、志愿者服务队及社会公益活动,还出资举办了今年2月份的敬老饺子宴,被评为“文明富豪”。年春节来临之际,单县县委书记穆杰到其家中走访慰问,称赞她为“孝老敬老的模范”,王军玲激动地回答:“现在生活好了,我就想着多为村里老人们做点事。村里举办饺子宴,大家都争抢着排队呢!”
目前,争当“文明富豪”已成为单县农村群众的新时尚新追求。刘土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启说:“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传播了真善美、释放了正能量,成为唱响好声音、弘扬主旋律的主要载体,推动了人居环境美、乡风民风美、文化生活美,培育了农村文明新风尚。”
垃圾分类—绿色理念引领的好习惯
年6月,单县县委、县政府把高老家乡张武楼行政村朱庄自然村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单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大幕从此拉开,朱庄村也成为了“单县垃圾分类第一村”。
村民向记者展示自家的垃圾分类情况
村民周凤云说:“桶里装的是鸡蛋壳和菜叶子果皮之类的东西,可以沤肥料,自从有了垃圾分类,现在蚊虫比以前少多了,院子里也干净了。”
记者在单县采访时了解到,过去垃圾乱堆乱放是农村的普遍现象,是造成环境“脏乱差”的直接原因,现在村民转变观念,把垃圾分成“可沤垃圾”和“不可沤垃圾”,每天由村保洁员及保洁公司集中处理。
村民王大妈说:“一开始我们对垃圾分类没有什么概念,街长经常一对一入户向我们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还给我们看一些外地的相关案例,我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个好事”,记者通过走访发现,村里主干道,胡同和小巷都非常整洁,随便走进一个农家,院子里收拾的干净利落。村民周凤云说:“自从有了垃圾分类,现在蚊虫比以前少多了,也干净了。”
记者来到了龙王庙刘土城村,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街长制”,由村民选出责任心强的村民作为“街长”,负责管理街道的卫生和村民的垃圾分类,街道环境治理步入常态化、标准化、制度化。这种做法投入小、见效快,村民易于接受、便于操作。两个简单的小桶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的转化问题,也降低了垃圾运输、处理成本,同时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年底,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单县指导工作时,对该做法给与高度评价。
乡村夜话—提高乡村治理的好平台
晚饭后,一张方桌,几个板凳,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家长里短、评先树优、发表建议、交流想法,有事大家摆、大家议,这是单县不少村庄开展“乡村夜话”时的场景。
“乡村夜话”首先在高老家乡张武楼村发起,后来又推广到单县所有乡镇。“40多年前,鲁西南地区农村百姓有一种在夜晚聚在一起拉呱说事的生活习惯,现在重拾这种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并创新丰富其形式和内容,突出党的领导,其主要作用是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系好农村工作的‘第一粒扣子’。”高老家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闫西彪说。
村民李大姐说:“之前村里有什么事大家不能聚在一起讨论,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大家有什么事都能在这聊一聊,村里事务变的更透明了,大家心里也敞亮了”。
“乡村夜话”成为了一种化解民生难点、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形式。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手段,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成为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的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