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河夺淮十年九荒,1593年为50

淮河文化光辉灿烂,淮河人民质朴无华。淮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蚌埠人。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的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全长公里,总落差米。

历史上淮河水患连年,给沿淮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造成淮河水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明代以后主要是受黄河夺淮影响,涡河成为主泛道之一。怀远、凤阳尤其五河受灾最重,五河县治一度议迁。万历二十一年()发生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淮河水灾。

黄河决口,挟涡入淮

黄河夺淮自宋元开始,至明代日盛,主要是从河南境内向南溃堤漫溢,主流由颍、涡二水入淮。明代为巩固统治,继续坚持前朝防黄保运的方针,对淮河水患几无顾及。

明初,黄河主流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商丘、虞城、徐州等地,与泗水汇合,至清流县汇淮入海。洪武十五年(),黄河在荥泽、阳武决口,经由怀远县挟涡入淮。涡河历史上多次受黄河南泛影响,且常为黄河南徙主要入淮通道。《明史·河渠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黄河河水暴溢,这是明代第一次大规模的黄河夺淮。其中,经由凤阳府境内挟颍、涡二水入淮者,称为大黄河(当时的凤阳府辖亳州、颍州等18个州县,跨淮河两岸广大地区)。自洪武元年至建文二年()的32年中,淮河流域共有14年发生洪涝灾害,因黄河南侵夺淮的就达13年。《淮系年表》载:永乐元年(),“五河县大水,官舍民居,荡然如洗”。《明史·河渠志》《明史·成祖本纪》载:永乐七年(),淮水“决寿州,泛中都”。永乐十四年(),黄河在开封境内大范围决口,泛及14州县,其主流流向东南,经怀远由涡水入淮。至正统十三年(),黄河复北决。

明正德至嘉靖前期黄河泛道示意图

有雨水灾,无雨旱灾

由于多年的水患,民怨沸腾。有一首花鼓词,很形象地道出了因黄河频繁南侵而引起的这一地区的灾荒情形:“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中叶后,黄河夺淮势头不减。景泰年间(~),徐有贞采用堵的办法治理黄河,黄河水再次经涡水入淮。成化中叶后,著名学者和大臣张昇所作《渡淮》诗中提及:“长淮一道入沧溟,滚滚黄流若建瓴”。弘治二年(),黄河北岸决口,白昂、刘大夏奉命治理,仍采用堵的办法,使河水南流,黄河遂又在开封、封丘决口,洪水四泄,一支汇颍水下涂山入淮,一支入清河下荆山夺淮,一支自亳州挟涡水入淮,蚌埠地域受灾严重。此后,黄河北岸地方相继建成,黄河入颍入淮河道逐渐淤塞。正德四年(),又分水入涡、颍达淮。十四年(),黄河决口,淹没山东城武县和单县,时曹县人王崇献写下《河决歌》,记述了黄河夺淮的水灾情形:“八月九日河水溢,贾鲁堤防迷旧迹。涓涓起自涧谷间,顷刻岸奔数千尺。我行见此殊衔恤,观者如堵咸股栗。怒气喷却九天气,声若万雷号镇日。脯时东注如海倒,平原千里如苍昊。人家远近百无存,禾黍高低村一扫。人民湛溺不千数,牛羊畜产何颜顾。仓皇收拾水中粮,拟向他乡度朝暮。”此情此景,在淮河流域也经常出现。

嘉靖十九年(),黄河南迁,在野鸡岗决口,河水由涡入淮,此时旧决口俱塞,河患移至凤阳等沿淮州县,朝臣甚至一度议迁五河、蒙城县治,蚌埠地域水患严重。嘉靖年间诗人归有光《淮上作》诗形象地描述了淮患加剧的惨状:“淮水自西流,黄河从北下。并合向东行,终年无。哀此千里客,春至复已夏。独立空惆怅,所与晤言寡。”《淮系年表》载:嘉靖三十四年(),“五河县、盱眙县淮水暴涌,平地深丈许”;万历二十一年(),四月初至八月,淮河流域淫雨不止,七八月间又发生多次大暴雨,怀远,凤阳、五河等州县普遍“舟行树梢,人栖于木”,“大水进城关市几没”,为近年来水灾最为严重的一次。

清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决口示意图

自明万历三十三年()以后的多年间,黄河南泛入涡河达8次之多,由于黄泛主流量大流急,涡河本干上中游河床被刷深蚀宽,河水漫出河槽后水浅流缓,年复一年,使临河两岸形成2公里宽的高地,有“水不逾涡”之说,其中游河道岸高河深,排水条件良好,下游受淮水顶托,流速变缓,泥沙沉积,河床淤浅,致使河道平漕泄量中游大下游小。至清代前期,涡水已严重淤塞,重载船舶不能通行。

自建文二年至清咸丰五年()的年间,淮河流域共有45年发生洪水和特大洪涝灾害,因黄河决口导致的就达39年,淮河流域包括蚌埠地区的洪涝灾害比以往更加沉重,并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凄苦境况。直到年黄河河道北徙,才结束其夺淮夺泗的局面,但其形成的灾难性影响至今仍未彻底根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6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