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悬案系列,一个存续约500余年的

中科医院专家 http://m.39.net/pf/a_4640698.html

商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总共存续约余年,商人的祖先,传说是高辛氏帝警的后裔,是华夏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之一。从契到商汤建立商王朝,共传了十四代,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尚书序》中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也就是说,从契到商汤,这十四代中,商人的驻地迁移了八次,最后又回到商人最先的居地亳。究竟迁移到了哪些地方,古代文献中记载不清。汤建立商王朝后,也多次迁都,直到盘庚把都城迁到殷,都城才固定下来。此后直到商朝灭亡,迄未迁都,所以人们又称商朝为殷。从汤到盘庚,都城又迁移五次。

迁都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商人作为一个部落迁徙了八次,作为一个王朝又迁移了五次,如此频繁迁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是什么原因促成商人频繁迁徙呢?学术界进行了大量探讨,但出发点不同,对当时情况的分析和看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至今尚未有公认的解释。

是为躲避水患?

最普遍的说法认为,商人为躲避水患,才不得不多次迁徙。商族最初活动在孟诸地区,其地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以北到山东曹县、单县等一带,这里古代为黄河、济水泛滥之地,地势低洼。《国语鲁语》称,“冥勤其官而水死”。冥是契的六代孙,他大力排除水患,对商人的安全和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很受商人的崇奉。当受到水患威胁,无法抗拒时,就只好迁都。

是为了放牧?

郭沫若却认为,在盘庚以前商人还是属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就像蒙古人一样没有固定的首都,只有不断不断地进行迁徙。当时商人还是部落时代的生活,农业社会尚在萌芽状态,大部分生产基础仍以游牧为主.游牧逐水草而转徙,部族的首领也会跟着迁徙;部落首领的所在,便是政治中心之所在,既无所谓都邑,更无固定可言。

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著名的经济史专家傅筑夫坚决反对以上两种说法,提出了“游农说”,他认为,当时河患并不严重,而成汤以前的八迁地点都是在离黄河很远的高地,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水患,不存在水灾的威胁。相反,商人的迁徙反而是“有目的地向滨河一带移动,并且还尽可能地要在距河不远的适宜地点定居”。同时,他又认为,“殷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其经济发展早已超过渔猎和游牧阶段”。进而他指出,迁都的原因是“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去改换耕地,实行游农”。因为殷人的农业水平较为原始,不懂得收获量的减少是由于地力的衰竭,而只是通过不断改换耕地来继续其农业上的发展,所以这种迁徙是“初期农业社会的一个共有现象”,以便促进经济发展。

是因为政治斗争?

商王朝王位继承通常是父死继,兄终弟及,兄弟子侄均有继承王位之权,这就导致王位不稳,引起王朝内部权力之争,从仲丁以后,连续九代发生王位之争。这种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于是“诸侯莫朝”,商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商王朝为解决危机,便以不断迁都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是因为便于战争?

有人认为迁都是为了便于战争,因为“当时选择王都的地点,不能不考虑作战的方便,成汤居亳,显然是为对付北方和西方的强大敌人。

是因为方便青铜开采?

商人处于青铜时代,青铜器是他们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工具,在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地位。屡次迁都可能是为了寻找青铜矿源。由于储量稀少的铜、锡矿多集中于豫北、晋南为中心华北平原边缘的山地,而王室对青铜的需求量又特别巨大,从而促使人们要不断地迁徙,不断地寻找新的矿源,才能满足那时在寻求新矿、保护矿源以及保护矿石或提炼出来的铜锡的安全运输上,都城很可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商代的都城是沿“山东、河南山地边缘迁徙,从采矿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便于采矿,亦便于为为采矿而从事的作战”。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5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