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冯锴
一个能人可以带动一方发展。
单县张集镇张集村的王立新从小残疾,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的他,靠着自身的努力和乡镇党委政府帮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种植专业户。他的励志故事激励着其他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村民找到了致富的方向。
加强对农村“能人”的培养,发挥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领头雁”作用,对于带动农民群众走好致富路、走上乡村振兴康庄大道有重要意义。
贫困户变成致富能手
今年42岁的王立新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身残疾。几十年与轮椅为伴,无法外出干活,他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年成为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身残志不残,王立新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也想着自己能干出点事业来。他的命运在年迎来转机,当时村里建起了扶贫大棚,村干部找到了他,问他是否愿意种香菇。
没有任何种植经验,这多少让王立新有些忐忑。但他还是让朋友帮忙,一起到山东临沂、江苏徐州等地考察种植行情。这次走出家门,让王立新眼界大开,回家之后便下了决心:干!
据了解,为解决种植户香菇菌棒生产的技术难题,提供优质的菌棒,年,张集镇整合扶贫资金,投资余万元,建设了占地亩的菌棒生产车间及高标准杀菌包装生产线,年产菌棒多万棒。后来又上马日烘干香菇1吨的空气源烘干设备一套,年再投资建设平方米冷库,为香菇种植户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在种植初期,由于不懂种植技术,遇到了很多困难。“第一茬菌棒刚出菇的时候,由于通风不及时,洒水太多、湿度过大,造成香菇发黑,没有客户前来购买,感觉天都塌了……”回忆起当时的感觉,王立新感慨道。他只能边干边学,查阅了大量香菇种植书籍和资料,镇里香菇种植基地的技术人员也常来指导,很快解决了香菇棒生长茨菇、结香菇少或不结香菇的现象。
经过半年的努力,王立新先期租赁的6个香菇大棚初战告捷,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让他信心大增。随着经验的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积累的财富也越来越多,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能人效应,星火燎原
王立新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和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村里建起扶贫大棚,村干部首先想到的便是王立新;王立新的香菇大棚初战告捷后,想扩大规模却遇到资金困难,又是镇党委政府帮忙协调了11万元贷款;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王立新的香菇大棚内遭遇劳动力短缺,待采摘的香菇眼看就要成为废品,镇政府研究制定了一个大棚内只有一个工人操作,工人轮流作业的方案,村委会积极动员村民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及时采摘。
“事业每前进一步,都和政府的扶持和乡亲们的热情帮助分不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定把事业干好,尽力回报社会。”王立新深有感触地说。
王立新的香菇种植从管理到采摘,都需要不少人力,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在这儿摘蘑菇,不热也不累,一天就是七八个小时,一个月能挣0多块钱。”村民田爱萍说。
王立新表示,在他这里打工的家庭条件大都不是很好,他更希望这些人不只是在这里打工,而是通过学习技术拥有自己的产业,向他一样走上致富的道路。
而王立新动员其他村民种植香菇时,很多人都有顾虑。“没资金、没技术、没销路,这是他们最大的顾虑……”王立新说,他常常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鼓励村民不要被一时的困难吓倒,而如果有人想种植香菇,他会将自己积累的种植经验倾囊相授。此外,为了,基地还集中为香菇种植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王立新的励志故事已经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又有了这样的保障,十几户村民开始跟着种植香菇。如今的他们已经初尝甜头,干劲儿越来越大。而王立新的故事也感染着乡邻,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的村民找到了致富的方向。
在“走百村·看振兴”采访过程中,在不少村庄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通过一个能人带动一方发展,以关键少数辐射带动重要多数,基层党委政府通过鼓励草根创业、大众发展产业、能人回乡做强实业,培育“能人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和新动能。
本文来源: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