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朱秋霞
郭黄庄行政村位于南城街道西北部,南城街道境内,距南城办事处1千米。东邻刘海村,西邻权楼村,南邻莱河镇郭坑村,北邻西郊村王桥自然村,辖郭黄庄自然村、黄小楼自然村和单州华府小区。
沿革年解放后属第一区,区域所在地在大许河;年成立高级社,属单楼乡;年成立人民公社,属李半庄公社;年1月城关人民公社,与刘海,黄林、安乐窝同属刘海大队;年12月撤销城关公社设立城关镇,成立郭黄庄大队,年9月撤销城关镇设立单城镇人民政府,郭黄庄大队更名为郭黄庄行政村,年11月撤单城镇,设立南城街道办事处。
村名由来
郭黄庄村清康熙三年(年),郭氏自郭坑(今李丰庄乡)村北百余米的一个小村迁此,七年后,黄氏迁入,两姓睦处,议立村名为郭黄庄。
黄小楼村据《黄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黄氏先人讳成,自安徽萧县迁来,因建有小楼,遂以黄小楼称村。
村庄名人
袁宜人清末文武秀才,年任本县西南禺乡长一职,在他当乡长期间,把全家80亩地和家产都赔完。他教育后代说,“人不德不立,国不德不兴。”。
村庄往事
解放战争年代,郭黄庄村也是饱受了战争的骚扰,群众踊跃支援前线,推独轮车,肩挑,人扛送军粮,在区指导员(地下共产党员)刘志元指导组织二十余人,去砀山扒铁道,受到前线首长的表扬。
年五月端午傍晚,来了很多国民党兵,一夜之间把全村的老中青人员全部抓起来用绳绑上,集中在一个空场上,用各种办法折磨逼供农救会长袁汝海(—)、杨德标,他们宁死不屈,就是不说出其他同志,最后被国民党带到县里活埋。
年秋,国民党七路军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来回拉锯,搅得百姓不得安宁,初秋的一天,区部领导指导员刘志元在郭黄庄村组织群众送军粮时,被七路派的侦探发现,回去后派来一个排的兵力将村包围,扬言抓住刘志元,交出粮食,否则要血洗郭黄庄,挨门挨户进行搜查。郭玉珩(-)将刘志元藏在地瓜窖内,出来与七路排长交涉,并打了保票,又解私囊,送了五枚银圆的礼,郭黄庄才免了一场劫难,郭玉珩在区内受到表扬,被批为开明绅士,后来划成分为地主,但开批斗会没斗过他,也没有分过他的东西。
村庄变迁
改造盐碱地五六十年代,郭黄庄村有大片的盐碱地不能充分利用,群众为了改造盐碱地尝试了很多方法,深翻深刨,大量沤肥,用土做成泥饼放在锅底下用火烧,把大街小巷的路挖起来,用作底肥上地,效果都不大。
七十年代初,大队支书郭培法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自筹资金,在城关镇武装部的支持下,建起了一座小型磷肥厂。从商丘用地排车拉废硫酸,从云南购进磷矿石,经过几道工序,制成过磷酸钙。每亩施用斤,经过二年来的施用,长年草芽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油油的农田。
大队还给农户每人分了一分自留地,谁家养猪就再分给一分猪地,手里有了地,人们就琢磨种点什么换钱,当时市面上烟叶价格很好,有的群众就种烟叶卖,发展到几乎家家都种上烟叶。
年,郭黄庄村一队购买了一台拖拉机,最先实现了农业机械耕地。年,郭黄庄三、四生产队联合办起了一小型面粉厂,群众吃面再也不用推磨了。
年,农户种地开始使用二铵化肥,农业种植有了大幅度改变,农民春季种小麦,秋季种棉花,一年两季的收入都很好。棉花大丰收造成卖棉难,人们用地排车拉着一包包雪白的棉花,到北关棉厂去卖棉花,地排车一辆接一辆,排了很长的队,有时白天卖不了,夜里就在棉花包上睡觉,到第二天才能卖掉。
年,村里有年轻人发现给城内建设单位送土是个门路,就操持拖拉机跑起了运输,有人一带头,全村人都发动起来了,很快大家先后购置拖拉机30多台,拖拉机车队日夜奔忙给工地运土,他们既为个人增加收入,又为城市建设贡献了力量。
改革开放前,郭黄庄村就有村民就搞起了窗纱加工。改革开放以后,由一米宽的织布机发展到二米宽、三米宽、四米宽的织布机,由几十台发展到几百台。郭黄庄村的经济发展很迅速,90年代初村里的饭店有三家,农用运输车30多辆,现在大型运输车辆20多辆,跑遍了全国各地。
年至年,郭黄庄村共建冬暖式双孢菇大棚多个,每个大棚面积都在平方以上。1年,又引进了多年失种的山药,6年之后,山药市场价格增高,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收入颇丰。
资料收集:郭英科芮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