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朱秋霞
李庄行政村下辖许集、申庄、李庄、大草楼、小草楼、丁庄、彭庄七个自然村,年划为单县第八区(终兴),年设李庄乡,乡公所设在李庄西头任家院内,管辖李庄、许集、申庄、满庄、五里庄、徐前园、徐关庙、彭庄、丁庄、大草楼、小草楼十一个自然村。年4月,撤区并乡,李庄乡撤掉,归王小庄乡。年10月10日,李庄划为终兴“红旗人民公社”李庄大队。成立终兴人民公社李庄大队。年,体制改革,李庄又归属王小庄乡。年2月,合乡并镇,王小庄乡整体划归终兴镇。
村名由来
许集村
申庄村明成化年间(-),原来在刘存集给刘家打工的申氏一家,紧靠刘存集西侧建了个小庄,取名申庄。
李庄村清康熙年间,李氏一家从山西洪洞县流落刘存集(许集),在庙会上做小买卖,紧靠申庄西侧建了房院居住,后从外地又迁来李氏三家,取村名李庄。
大草楼村清康熙年间,张氏一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庄名后草楼。后来齐氏一家买下村庄周边土地,雇有很多大工、小工,成了本地的大户。咸丰五年(年),齐氏的佃户在村东建村小草楼,此村改为大草楼。
小草楼村清咸丰年间(-),后草楼齐氏的佃户,张、王、刘诸姓在村东建村,名为张王刘新村,因与村西大草楼毗邻,故改名小草楼村。
丁庄村明朝末年,一个丁姓的佃户自小孟庄来此建村,故名丁庄。
另一说:清末,丁氏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姓氏取村名丁庄。后来日子不济,卖给了小孟庄王氏、李氏家族,丁氏迁走,村名延续至今。
彭庄村据说,明初,彭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彭庄。至清乾隆年间,李氏、刘、马等姓氏投亲靠友,相继从单县城里和其他地方陆续迁来,沿称至今。
村庄古迹
湖西银行印币所旧址年冬,在李庄村许乃祥院后,挖有长4米、宽3.5米、深2米的地下印币车间,由区长罗文启负责,印币工作人员4人,负责人姓邢。当年盖地印子的大门板还埋在地下。
村庄往事
支援前线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李庄村老党员杨德臣、赵玉昌带领五名村民,用两辆红车子装小米斤、杂面斤,连夜送往砀山县城北3里地火神庙。
彭庄油坊清末民初,彭庄村吴、化、史三家建立了三个油坊,50年代后期由三个生产队集体经营。在三年困难时期,三个油坊开足马力为国家加工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不但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还改善了群众生活,在周边各村很出名。
彭庄庄社旧时,出殡是很隆重的事情,有的家庭为此卖房卖地,负债累累,多年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彭庄群众自发地成立了庄社,也就是一家有难,多家伸手支援的互助组织,成员家里遇到白事,在社的成员都按规定的标准,出粮出钱,帮事主渡过难关。
文艺宣传队文革期间李庄生产大队成立了一支35人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乐队有司鼓、二板、头弦、二弦等七人,男女演员各七八名,演员天天下午和晚上排练,每人记一天工分,服装、道具、化妆品等费用都由大队农场出资。主要演出自编节目《老两口学毛选》、《学雷锋》、《送镰记》等,以及《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样板戏等,经常在周边各村演出,也去丰县大刘集、蔡堂、黄岗等公社演出,演出精彩,群众好评不断。
林场和窑厂年,李庄大队从各个生产队调配土地亩,在大队西侧建了一处林场,又从各生产队抽劳力一人,养了两头牛,配备全套犁耙,忙时再从各生产队抽调劳力,栽种苹果、梨、杨树苗及一些农作物。年又在大队部南侧建了一座小窑厂,专门生产小瓦,有三个小瓦生产车间,12个工人,工人除了记工分以外,再加现金奖励,林场、窑厂一切收支都由大队分配,一部分用来照顾、救急一些五保户、贫困户及大队开销。
资料收集: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