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双减”下的“家校社共育”
本期嘉宾:单县教体局局长黄志立、济南高新区汉峪小学校长马红梅、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学生家长亓美
做好“融合”文章,让社区学校“动起来”
记者: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家校社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责,通过协同育人实现儿童当下成长需要与未来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平衡。如何推动三方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黄志立:“双减”政策背景下,单县教育系统不断加强家校社三方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
一是让社区学校“动起来”。今年3月,单县教体局与鸿儒雅苑、翰林府邸两个社区结合,成立了两处试点社区学校。每周定期开一次课,学校教师走进社区的“家教大讲堂”,开设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课程,招募法律工作者、有艺术特长的社会志愿者、教师志愿者等参与服务,目前已开设讲座22次。同时,社区学校满足了学生的戏曲、书画、武术等学习需求,也让叶雕、二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
二是让家教联动“强起来”。紧密围绕家庭教育和学生实践两个方面,开展系统、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与指导服务。各学校充分利用班会、家长会、家校座谈会等时间,让家长之间交流与分享家教经验;利用召开全员运动会、元旦晚会等时机,让家长充分参与进来,享受运动等带来的快乐;创新家校沟通模式,全方位、有深度地增进家校沟通。
三是让育人基地“活起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县科技馆、孔子学堂、清农学堂、青少年活动实践中心等德育实践育人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拓展训练等活动。如:学生们参观了黄岗镇青山羊养殖基地后,再到三义春羊肉汤公司看师傅现场制作羊肉汤,了解了单县本土饮食传统文化,也在心中播下了一颗热爱家乡的种子。
“1+N”,为家长量身定制“微课”
记者:任何一种教育现象背后,其实都是家校社各方环环相扣的理念、方法与机制的复杂系统。你们学校是如何促使家长与学校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的?
马红梅:汉峪小学家长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均以校情为前提,以《家长学堂》教材为蓝本,开发出了“1+N”校本课程,即普适性课程和差异性课程。
普适性课程,从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宣讲、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解读、6至12岁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等方面,以讲座、家长会等形式,组织全员参与,通过课程的实施达成理念一致、目标协同。
差异性课程,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及家长需求,分年级进行问卷分析,分龄指导、全龄培育,量身定制主题课程和亲子活动类型,通过理论与实践双线指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家庭幸福感。受疫情影响,为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开发“优家微课”,通过